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
国民党大陆政权的覆亡 3
南京政权的覆灭 3
全国大陆的解放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0
人民政协的召开 10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13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5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思想 18
关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理论 18
关于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构想 22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29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29
新中国的新面貌 29
新中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2
新中国赢得的新胜利 35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4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3
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44
国家工业化的起步 46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47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建立 53
我国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初期体制的形成与特征 53
我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初期体制的形成与特征 55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6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6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历史阶段 63
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发展趋向 66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68
探索任务的提出 68
十大关系与一系列新方针的提出 70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7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阐述 76
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83
从整风到反右 83
对反冒进的批判 87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 91
大跃进的浪潮 93
人民公社化运动 97
对“左”倾错误的艰难纠正 100
对“左”倾错误的觉察和初步纠正 100
庐山会议的逆转 105
全国规模的“反右倾”运动 109
“左”倾错误的再度泛滥 110
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 111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14
建设方针的重大调整 114
各项工作条例的制定 116
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18
国民经济调整措施的制定和贯彻 122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126
“左”倾错误在政治上的再度发展 132
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形成 132
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36
“左”倾错误的升级 138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151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历史进程 151
“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153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 153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156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159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59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160
全国“大动乱”的出现 162
“文化大革命”错误理论与错误实践的合法化 170
全国范围内的“斗批改”运动 172
林彪集团的兴亡 176
林彪集团的形成 176
林彪集团的特点 177
林彪集团的覆灭 179
对林彪集团兴亡的反思 186
周恩来竭力纠“左”与邓小平全面整顿 188
周恩来纠“左”的努力 188
邓小平整顿的尝试 191
江青集团的形成与覆灭 194
江青集团的形成 194
江青集团的阴谋活动 195
江青集团的覆灭 200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危害与教训 204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204
“文化大革命”的危害 209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211
附:《五七指示》解读 213
建设新世界的纲领 213
构思社会主义社会的蓝图 215
打开毛泽东晚年错误之谜的钥匙 219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 225
全国工作重心的正确转移 225
徘徊前进的两年 225
伟大的历史转折 232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241
农业发展步伐的加快 24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制定 242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246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49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扩大 251
统一中国国策的确定实施 25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 25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259
1989年的政治风波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26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概括 261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67
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267
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267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68
抗美援朝 268
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68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269
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前期的对外关系 270
中苏关系的破裂 270
中美关系从紧张到缓和 270
中印边界武装冲突 272
中法建交 272
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对外关系 273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273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273
中美关系由缓和到建交 274
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75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276
对越自卫反击战 277
八九十年代的对外关系 278
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78
中苏关系的正常化 278
中日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278
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