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4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5
上篇 诊法 9
第一章 望诊 9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0
一、望神 10
二、望色 12
三、望形体 16
四、望姿态 17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9
一、望头面 19
二、望五官 22
三、望躯体 29
四、望四肢 31
五、望二阴 33
六、望皮肤 34
第三节 望排出物 37
一、望痰、涎、涕、唾 37
二、望呕吐物 38
三、望大便 39
四、望小便 39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40
一、望指纹的方法 40
二、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40
第二章 舌诊 42
第一节 舌诊概说 43
一、舌诊原理 43
二、舌诊方法 45
三、舌诊注意事项 45
第二节 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差异 46
一、正常舌象 46
二、舌象的生理差异 46
第三节 舌诊内容 46
一、望舌质 47
二、望舌苔 51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 56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6
二、舌体与舌苔的综合分析 56
三、舌象的动态变化 57
第五节 舌诊的临床意义 57
第三章 闻诊 59
第一节 听声音 59
一、正常声音 61
二、病变声音 61
第二节 嗅气味 67
一、病体之气 67
二、病室之气 68
第四章 问诊 69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70
一、问诊的意义 70
二、问诊的方法 70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71
第三节 问现在症 72
一、问寒热 72
二、问汗 76
三、问疼痛 78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81
五、问耳目 83
六、问睡眠 84
七、问饮食口味 85
八、问二便 88
九、问经带 90
十、问小儿 92
第五章 脉诊 93
第一节 脉诊概述 94
一、脉诊原理 94
二、诊脉部位 94
三、诊脉方法 97
四、脉象要素 98
第二节 正常脉象 98
一、正常脉象 99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99
第三节 病理脉象 100
一、常见病脉 100
二、脉象鉴别 102
三、相兼脉 105
四、真脏脉 106
第四节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107
一、诊妇人脉 107
二、诊小儿脉 107
第五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108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108
二、脉诊意义 109
第六章 按诊 110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111
一、按诊时病人需采取的基本体位 111
二、按诊的手法 111
三、按诊的一般顺序 111
四、叩诊的基本手法和应用要点 112
五、按诊注意事项 112
六、按诊意义 112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112
一、按胸胁 112
二、按脘腹 114
三、按肌肤 115
四、按手足 117
五、按腧穴 118
中篇 辨证 121
第七章 八纲辨证 121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22
一、八纲辨证概念 122
二、八纲辨证源流 122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123
一、表里辨证 123
二、寒热辨证 125
三、虚实辨证 128
四、阴阳辨证 134
第三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35
一、证候相兼 135
二、证候转化 137
三、证候真假 140
第四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142
一、八纲具有纲领性强,适用面广的特点 142
二、八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变的 142
三、八纲辨证是笼统的、不具体的 143
四、八纲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且处在不断变化中 143
第八章 病因辨证 144
第一节 六淫、疫疠辨证 145
一、风淫证候 145
二、寒淫证候 146
三、暑淫证候 146
四、湿淫证候 147
五、燥淫证候 147
六、火(热)淫证候 148
七、疫疠 149
第二节 七情证候 149
第三节 饮食劳伤 150
第四节 外伤 150
第五节 虫积辨证 151
第九章 气血津液辨证 152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53
一、气虚证 153
二、气陷证 154
三、气不固证 155
四、气脱证 155
五、气滞证 156
六、气逆证 157
七、气闭证 157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58
一、血虚证 158
二、血瘀证 158
三、血热证 160
四、血寒证 160
第三节 气血同病辨证 161
一、气滞血瘀证 162
二、气虚血瘀证 162
三、气血两虚证 163
四、气不摄血证 163
五、气随血脱证 164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165
一、津液不足证 165
二、水液停聚证 165
第十章 脏腑辨证 170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71
一、心气虚证 173
二、心阳虚证 174
三、心阳暴脱证 174
四、心血虚证 176
五、心阴虚证 176
六、心火亢盛证 177
七、心脉痹阻证 177
八、痰蒙心神证 178
九、痰火扰神证 179
十、瘀阻脑络证 180
十一、小肠实热证 181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81
一、风寒犯肺证 182
二、风热犯肺证 183
三、燥邪犯肺证 184
四、寒邪客肺证 185
五、痰湿阻肺证 185
六、肺热炽盛证 186
七、痰热壅肺证 187
八、肺气虚证 188
九、肺阴虚证 188
十、肠道湿热证 189
十一、肠热腑实证 189
十二、肠燥津亏证 190
十三、虫积肠道证 191
十四、大肠虚寒证 192
第三节 脾胃病辨证 192
一、脾(胃)气虚证 193
二、脾虚气陷证 194
三、脾(胃)阳虚证 195
四、脾不统血证 195
五、寒湿困脾证 196
六、湿热蕴脾证 197
七、寒滞胃脘证 198
八、胃热炽盛证 199
九、胃阴虚证 200
十、食滞胃肠证 200
十一、血瘀胃脘证 201
第四节 肝胆病辨证 202
一、肝气虚证 204
二、肝血虚证 204
三、肝阴虚证 205
四、肝郁气滞证 205
五、肝火炽盛证 206
六、肝阳上亢证 207
七、肝风内动证 209
八、肝胆湿热证 211
九、寒滞肝脉证 212
十、胆郁痰扰证 213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214
一、肾阳虚证 215
二、肾虚水泛证 216
三、肾阴虚证 216
四、肾精不足证 217
五、肾气不固证 218
六、肾不纳气证 219
七、膀胱湿热证 220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221
一、心肾不交证 221
二、心肾阳虚证 222
三、心肺气虚证 223
四、心脾两虚证 223
五、心肝血虚证 224
六、脾肺气虚证 224
七、肺肾阴虚证 225
八、肝火犯肺证 226
九、肝胃不和证 226
十、肝郁脾虚证 227
十一、肝肾阴虚证 228
十二、脾肾阳虚证 229
第十一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230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231
一、太阳病证 231
二、阳明病证 234
三、少阳病证 236
四、太阴病证 237
五、少阴病证 237
六、厥阴病证 238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239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240
一、卫分证 240
二、气分证 241
三、营分证 242
四、血分证 242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243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244
一、上焦病证 244
二、中焦病证 245
三、下焦病证 246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247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247
一、十二经脉病证 247
二、奇经八脉病证 249
下篇 综合运用 253
第十二章 四诊与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 253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253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54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54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255
四、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256
五、分析病情资料的属性 258
第二节 辨证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260
一、辨证的思维法则 261
二、辨证的逻辑思维 264
三、辨证的具体要求 268
四、辨证的具体目标 270
五、四诊与辨证的交叉进行 277
六、中医误诊原因分析 277
第三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80
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 280
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 281
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281
第四节 疾病的概念与辨病的意义 281
一、疾病的概念 281
二、辨病的诊断意义 285
三、正确对待中医病名 287
第十三章 病案书写 288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与意义 288
一、病案的沿革 288
二、病案的意义 289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290
一、病案书写通则 290
二、病案的标题名称 292
三、住院病案的排列顺序 293
第三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294
一、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294
二、门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301
三、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 302
第四节 中医病案书写示例 304
一、门诊病案示例 304
二、住院病案示例 305
三、古医案示例 308
第十四章 中医诊法训练与病例分析 310
第一节 中医诊法训练 310
一、望诊的方法 310
二、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11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与现病史 312
四、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14
五、按诊体位 315
第二节 病例分析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