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综合研究 3
古代淮河多种称谓问题研究&安徽省社科联课题组 3
蚌埠涂山庙会“泥娃娃”的艺术特征及其民俗现象研究&胡飞 22
道家自然观在蚌埠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浅探&朱家席 26
淮河流域传统节庆民俗的演变与传承&郭学东 34
花鼓灯艺术研究与保护刍议&马晓 洪光 43
近二十年来大禹神话研究现状分析&李艳洁 50
略谈目前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王开队 59
凤阳锣鼓与锣鼓曲谱初探——兼谈锣鼓乐起源&孙祥宽 65
古泗水的变迁及其对流域社会的影响&孙天胜 汪腾 71
刘安对屈原评价的两重特点及其在汉代的影响&王启敏 81
明初凤阳移民文学述论&陈田田 陈传万 90
颍上杨湖方言名词词汇特点举要&郑潇潇 96
关于花鼓灯艺术的文化内涵——兼与潘丽同志商榷&陈德琥 112
茅仙洞宗教文化渊源及其对沿淮民俗文化的影响&周文龙 120
魏晋嵇氏家族文化特征论&孙亚军 128
淮河文化研究成果的统计带给我们的收获和思考&杨业丰 邓士成 135
援琴鸣弦 各擅胜场——三曹乐府诗比较&郑虹霓 145
灾荒对明清皖北文化的影响&周运中 153
在华夷与南北之间:千里长淮的文化意蕴&胡阿祥 张文华 164
庄子自然观探析&张邦建 170
皖北回族女性宗教信仰现状调查&王申红 178
淮河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191
合淮同城化的缘起、趋势及其文化意义&程必定 191
明清时期淮河南下入江与周边环境演变&卢勇 王思明 195
元代淮河流域商业的发展&张金铣 204
皖北地区政治文化的生态学考察——以安徽省蚌埠市问卷调查为例&课题组 210
清代漕河运道述略&袁飞 222
小议制约元代河南江北行省农业发展的两大因素&马彩霞 袁飞 朱光耀 233
后周南唐寿州之战述评&朱寅 241
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改良&朱正业 247
政府决策与淮河问题的产生(摘要)&吴海涛 255
民国初年皖北地区的赈灾工作——以倪嗣冲主皖时期为核心考察&李强 259
历史文献记录的淮河流域气候变迁&曾承 吴海涛 267
淮河流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策研究&万伦来 胡志华 274
历史时鉴:明清安徽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开发述论&陆发春 280
淮河文化与历史人物研究 289
孙家鼐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及其启示&李孔文 289
影响李鸿章命运的几个人物&刘学慧 294
“淮南王现象”对明代政治的影响&孙友虎 302
倪嗣冲与民初安徽经济&郭从杰 309
倪嗣冲与民初安徽匪患治理&梁家贵 320
引江济巢 开通巢淮 构建江淮巢新体系&周怀宇 米学芹 328
淮河文化与历史遗存研究 341
《淮南子·齐俗训》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耀 341
蚌埠双墩1号墓葬土偶文化现象初探&章建生 朱家席 吴晖 346
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的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以双墩和尉迟寺遗址为例&朱光耀 朱诚 马春梅 王吉怀 阚绪杭 马彩霞 353
从考古发掘资料蠡测大禹在安徽蚌埠这片古老土地上的踪迹&赵兰会 363
《永乐大典》中五部“凤阳”方志的编修时间&蒲霞 373
《淮南子》艺术管窥&董小改 379
论《淮南子》道胜思想与启示&王硕民 384
双墩遗址地面房屋建筑刻画符号解析&徐大立 391
《淮南子》中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浅释&张良宝 401
“四艺”纹刻画彩釉陶盆与“界首彩陶烧制技艺”的历史渊源&赵冰 408
附录 419
在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徐东平 419
在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董庆 421
进一步提升淮河文化研究的水平&洪永平 423
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陈立柱 纪丹阳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