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验证性实验 1
实验一 种子检验与播种量计算 1
实验二 4种麦类作物的识别 6
实验三 小麦田间取样方法和出苗率的调查 9
实验四 春小麦拔节期田间诊断 13
实验五 小麦籽粒增重速度的测定 15
实验六 水稻的植物学特征及籼、粳、黏、糯和稻稗的识别 16
实验七 玉米植株形态观察和亚种识别 18
实验八 玉米雌雄穗分化过程的观察 21
实验九 玉米空秆、秃顶、缺粒现象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23
实验十 谷子及其它粟类作物穗部性状观察 24
实验十一 马铃薯块茎及植株形态结构观察与淀粉含量测定 26
实验十二 棉花植株形态特征及栽培种观察 29
实验十三 棉纤维有关经济性状测定与捻曲度观察 31
实验十四 大豆苗情调查及幼苗长相诊断 34
实验十五 食用豆类作物的形态及大豆、花生不同类型观察 35
实验十六 亚麻、油菜类型识别及经济性状分析 40
实验十七 油菜各生育时期田间观察及苗情考查 43
实验十八 油菜花芽分化观察 44
实验十九 甜菜块根、种球、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观察 45
实验二十 甜菜块根糖分含量的测定 47
实验二十一 农业自然资源的辨识 50
实验二十二 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51
实验二十三 间套作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观测 59
实验二十四 轮作方案的设计与效益分析 62
实验二十五 农田养分平衡分析 66
实验二十六 不同耕法下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一)——土壤坚实度的测定与比较 70
实验二十七 不同耕法下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二)——土壤耕层构造的测定与比较 71
实验二十八 不同耕法下土壤物理性状的测定与比较(三)——土壤团聚体的测定与比较 75
实验二十九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78
实验三十 旱地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的测定 86
实验三十一 旱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测算 88
实验三十二 旱作农田土壤水蚀的测定 90
实验三十三 旱作农田土壤风蚀的测定 93
实验三十四 地表残茬履盖状况的测定 94
实验三十五 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及种群分布型模拟测定 96
实验三十六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测算 98
实验三十七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103
实验三十八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及应用 110
实验三十九 有机物质热值的测定 118
实验四十 层次分析法在农业生态问题研究中的应用 122
第二部分 综合性实验实习 131
实验四十一 小麦分蘖期幼苗形态特征及幼穗分化进程观察 131
实验四十二 作物叶面积系数(LAI)的测定 136
实验四十三 小麦成熟度鉴定、测产及生产效能分析 140
实验四十四 主要大田作物群体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综合调查 143
工 冬、春小麦群体结构综合性状的测定及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的调查分析 143
Ⅱ 玉米及其它粟类作物播前及苗期栽培管理技术调查分析 145
Ⅲ 马铃薯大田栽培管理技术综合调查分析 147
Ⅳ 油菜、胡麻的群体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综合性调查分析 148
Ⅴ 豆类作物群体结构及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综合性调查分析 150
实验四十五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151
实验四十六 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评价 158
实验四十七 农作制度及有关资源的调查与辨识 165
实验四十八 干旱与作物生理生态特性的关系 172
实验四十九 作物抗旱性鉴定 177
实验五十 半干旱旱农区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技术与实践 178
实验五十一 作物种内竞争的量化 179
实验五十二 生态因子的综合效应 181
实验五十三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 183
实验五十四 田间调查取样的方法 189
第三部分 设计性实验 192
实验五十五 田间试验设计与布置 192
实验五十六 小麦不同群体结构、产量性状的调查分析 197
实验五十七 极端温度对作物的伤害 199
实验五十八 一个地区(或农户)农作制度的综合设计 200
实验五十九 豆科作物结瘤特性与氮素、水分和接种的关系 201
实验六十 节水种植技术设计与评价 202
实验六十一 间套作作物边际效应的影响因子与测定 204
实验六十二 农作制调研及定性定量分析 205
实验六十三 不同地面覆盖方式的水分效应 208
实验六十四 植物次生化合物质的化感作用 210
实验六十五 生物种间的竞争与互补 213
实验六十六 表层土壤蒸发量的测定 215
参考文献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