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廖盖隆 1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40年6月~1901年9月) 1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4
一、文化灿烂的古代中国及其在清代中期的衰落 14
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及其对亚洲国家的侵略 18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0
一、两次鸦片战争 20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9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 33
一、中日甲午战争 33
二、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变法维新运动 37
三、封建旧势力的政变和变法维新运动的失败 41
第四节 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与义和团运动 43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43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反对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 46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及其特点 52
第二章 辛亥革命(1901年9月~1912年2月) 55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55
一、《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55
二、民主革命基础的进一步扩大 59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63
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各种革命团体的出现 63
二、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 67
三、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70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73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73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78
三、袁世凯篡夺政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83
第三章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斗争(1912年2月~1919年5月) 87
第一节 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斗争 87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资产阶级的“二次革命” 87
二、袁世凯的复辟丑剧和全国的反袁斗争 92
第二节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斗争 96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和民族危亡的加剧 96
二、护法运动的开展及其失败 101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革命力量的增长 104
一、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104
二、新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107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08
四、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11
第四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年5月~1923年12月) 114
第一节 五四运动 114
一、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14
二、改造社会的探索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1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26
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126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129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策略 13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制定 131
二、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135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策略方针的制定 138
第五章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1924年1月~1927年7月) 144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 144
一、国民党的改组和国共合作的形成 144
二、广东革命局面的初步稳定 146
三、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149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广东革命政府的改组 151
第二节 大革命的兴起 153
一、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153
二、反对资产阶级右翼的斗争 156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159
第三节 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 161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高潮 161
二、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蒋介石集团发动反革命政变 165
三、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大革命的失败 168
第六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927年7月~1937年7月) 173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73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及其反动本质 173
二、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177
三、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85
第二节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89
一、九·一八事变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89
二、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及其挫折 191
三、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196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202
一、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
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203
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207
第七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215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 215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15
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219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 224
第二节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 229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和国民党营垒的分裂 229
二、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的政策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发展 233
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241
第三节 中国人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243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243
二、抗战的严重困难和解放区军民的艰苦斗争 246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50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转变和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250
二、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253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255
第八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1945年8月~1949年10月) 261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6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61
二、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265
三、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 270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274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 274
二、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 281
三、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286
第三节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90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 290
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9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297
第九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49年10月~1956年9月) 30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303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03
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305
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和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309
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14
第二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 315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315
二、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322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年9月~1976年10月) 329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329
一、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29
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 331
三、全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严重扩大化的错误 333
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局性“左”的错误 334
五、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341
六、“左”倾错误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严重发展 346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 350
一、“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 350
二、“文化大革命”的经过 354
三、“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362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1976年10月~1987年10月) 36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折 365
一、“文化大革命”后徘徊前进的两年 365
二、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36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378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78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扩大开放和发展民主,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383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