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经济发展论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炳炎主笔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807674771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紧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引言 1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研究进展简述 1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及其破解思路 3

导论 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论纲 10

一、中国经济的“人本模式”论要领 10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4

三、通过注重转变人的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 17

第一章 经济发展理论演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2

第一节 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简述 22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早期发展阶段 22

二、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第二阶段 26

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的第三阶段 28

第二节 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 31

一、阿玛蒂亚·森的理论概述 31

二、阿玛蒂亚·森的理论贡献 35

三、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7

四、阿玛蒂亚·森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联系 40

五、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4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简述 46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及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开拓性研究 46

二、前苏联、东欧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的探索性研究 47

三、我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的研究 47

第四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51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51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53

三、关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动力 55

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 57

第五节 迈向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 60

第二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中国特色现代化 64

第一节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意义 64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64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远意义 66

第二节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72

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73

二、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 76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7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学阐释 80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80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1

三、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将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地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领域 82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83

第四节 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84

一、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新转折 84

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新转换 85

三、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新环境 87

四、中国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 89

五、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 91

第三章 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4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和逻辑 94

一、“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内涵 94

二、人的发展的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 99

三、人的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的需要 101

第二节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106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核心理念 106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111

三、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 113

第三节 从人的发展视角观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116

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117

二、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教训 120

三、把是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判断标准 124

第四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导向:从物本发展观转到人本发展观 127

一、传统的物本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特征 127

二、科学的人本经济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特征 130

三、两种经济发展观的区别与联系 132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剖析 138

第一节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因 138

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表现 138

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成因 142

三、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45

第二节 当前我国居民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的实证分析 148

一、我国目前两极分化的现状分析 149

二、我国目前两极分化的危害性 156

三、我国目前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因分析 158

第三节 外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性别工资不平等研究 165

一、性别工资不平等的概念 167

二、城市的性别工资不平等 168

三、农村工业性别工资不平等 170

四、不同产权类型企业之间的性别工资不平等 171

五、地区间的性别工资差距 171

第四节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对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175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演进 175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176

三、新制度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 180

四、新制度经济学对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 183

第五节 质疑我国现行现代企业制度“三权分离”的理论依据 186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法人财产权”之出场路径 187

二、溯源“法人财产权” 188

三、透视“法人财产权”:来自马克思所有权思想之剖析 191

第五章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与对策 196

第一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96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199

一、需求结构的调整 199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200

三、投资结构的调整 202

四、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 203

五、城乡结构的调整 203

六、区域结构的调整 204

七、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205

第三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措施 206

一、以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为突破口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环境 206

二、以发展思路的调整与创新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效 207

三、以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载体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8

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9

五、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9

六、以注重公平分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10

七、以政府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10

第四节 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的政策建议 211

第六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题破解(上) 217

第一节 现阶段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若干问题 217

一、何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 217

二、当前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已被削弱和动摇 222

三、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对策 228

第二节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在于重建和发展集体经济 236

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必须以邓小平“两个飞跃”的科学思想作为总的指导方针 236

二、在改革实践中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 240

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246

第三节 推进关于发展我国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的研究 258

一、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演变的背景 259

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及面临的障碍 261

三、正确引导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的走向 265

第四节 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 267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267

二、生产力视角: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增殖能力 270

三、生产方式视角:创新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 272

四、生产关系视角:改革束缚农业发展的生产关系 274

第五节 加快破解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77

一、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体制 278

二、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成因剖析 281

三、走向城乡共同富裕的途径及对策 285

第七章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题破解(下) 292

第一节 转变初次分配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292

第二节 初次分配制度的变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297

一、“中等收入陷阱”及我国现状 297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 299

三、初次分配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301

四、当前我国初次分配改革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所有制问题分析 303

五、把“公有制分享经济运行机制”引入初次分配方式 306

第三节 以利益分享机制重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308

一、面对新形势我国亟待建立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309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消费主导型的动力结构 311

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必须以初次分配为重点 313

四、以利益分享观为指导,重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 314

第四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显现的“滞胀”现象分析与矫治方略 316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316

二、中国特色分享经济微观组织的内生机制 322

三、通过利益分享机制有效抵御“滞胀”,矫治宏观失衡 327

第八章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 333

第一节 “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之异同 333

一、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不同特征 333

二、苏南模式与浙江模式的比较分析 335

第二节 “苏南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338

一、浒墅关镇的崛起与“新浒模式” 338

二、“新浒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分析 342

三、“新浒模式”的基本经验 347

四、“新浒模式”对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启示 352

第三节 “新浒模式”考察 358

一、开创“新浒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358

二、六大工程撑起幸福人生,欢乐之歌唱响和谐浒关 362

三、璀璨人文耀千年,古镇今朝更风流 365

后记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