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初探 3
报告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3
新闻与文学的联姻 5
艺术的文告 7
先进的范本 9
历史的记录 11
轻骑兵和原子弹 13
非虚构性文学热 15
中国第一本报告文学集 17
报告文学的“三块里程碑” 19
中国当代文学的“飞来峰” 22
走向历史的开阔地 24
台湾的“报导文学”热 26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 29
戴着脚镣跳舞 31
“以小见大”与“因小失大” 33
真实和想像 35
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区别 38
报告文学与散文的区别 40
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的区别 42
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区别 44
全景式报告文学 47
微型报告文学 49
系列报告文学 51
影视报告文学 53
广播报告文学 55
口头报告文学 56
报告小说 58
报告诗与报告剧 60
报告文学的采访 63
报告文学与信息 63
题材线索的来源 65
做生活的有心人 67
名人与普通人 69
人物、事件及其他 72
形象性与典型性 74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76
百灵鸟和啄木鸟 78
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81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的由来 83
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85
采访前的准备 88
让感情一起燃烧起来 90
与人物共命运 92
拓展采访面 94
现场观察 97
提问的诀窍 99
把采访看作一项创造活动 102
报告文学的写作 107
善于捕捉作品之“神” 107
戴自己的眼镜 109
叩击时代绷紧的弦 111
用历史的眼光看今天 113
我报告了他,他报告了我 115
标题的艺术 118
寻找新的表现角度 120
量体裁衣 122
“亮点”与“磁力圈” 125
蒙太奇技巧的运用 127
结构方法种种 130
点面线的结合 133
报告文学的开头 135
报告文学的结尾 139
写好“这一个” 141
事件报告文学中的人物刻画 145
细节——机灵的“引路人” 147
要进入“角色” 149
报告文学的语言 152
议论的作用 154
报告文学的风格 156
报告文学的意境美 158
关于报告文学的美学思考 161
强者的事业 166
报告文学和法律 168
建立“生活根据地” 170
“两栖动物” 172
陈祖芬的业余爱好 174
作家与作品 179
世界报告文学大师——基希 179
约翰·里德和《震撼世界的十天》 181
高尔基和特写 183
斯诺和《西行漫记》 186
伏契克和《绞刑架下的报告》 189
爱伦堡和他的政论特写 192
茨威格和他的历史特写 194
约翰·赫西和《广岛浩劫》 196
斋藤茂男和《爸爸哟,妈妈……》 198
山崎朋子和《山打根八号妓院》 200
《中国的一日》 202
周恩来和《旅欧通讯》 204
瞿秋白写的报告文学 206
茅盾对报告文学的贡献 209
邹韬奋和《萍踪寄语》 211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213
周立波的“战场三记” 216
黄钢和他的报告文学 219
陈毅的《江南抗战之春》 221
遨游在科学王国里 223
特邀研究员 225
播火者 227
“三连冠”的作家 229
波列伏依的“失误” 232
《三门李轶闻》的轶闻 233
巴克的见解 235
“黄河船夫”与“欠债女人” 237
人民教师——于漪 240
从维熙在临汾的日子里 253
肖复兴印象 256
希望在痛楚中降临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