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1
第一章 明中晚期转型时期的时代特点 1
一、“末富居多,本富居少”,商品经济的繁荣 2
二、专制政治的加强和腐败 7
三、“古风渐渺”的社会风气 10
第二章“无日不讲学”的一生 17
一、受学于王阳明时期(1521—1531) 18
二、两京居官讲学时期(1532—1542) 25
三、林下讲学时期(1543—1566) 33
四、晚年讲学时期(1567—1583) 61
第三章 天泉证道和“四无说” 83
一、天泉证道 84
二、“四有”和“四无” 92
(一)“四有” 93
(二)“四无” 99
三、严滩问答 105
四、南浦请益 111
第四章 心体论 116
一、心的认识作用 117
(一)“人心本虚” 117
(二)“寂是心之本体” 120
(三)虚明活泼 心之本体 123
二、心的伦理意义 125
(一)“良知是心之本体” 125
(二)“无欲者心之本体” 128
(三)“静者心之本体” 130
三、心的超脱境界 132
(一)“至善者心之本体” 133
(二)“乐是心之本体” 135
(三)“淡是心之本体” 137
(四)“直是心之本体” 138
第五章 性和命 142
一、“性命合一”说 142
二、“离了气质,即无性可名” 148
第六章 良知论 154
一、“良知者,本心之灵” 156
(一)“以虚灵谓之知” 156
(二)灵“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158
二、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发而中节之和” 161
三、良知“即寂而感行焉”,“即感而寂存焉” 165
四、良知“无知而无不知” 170
五、良知“知是知非,而实无是无非” 173
六、现成良知 176
(一)见在良知即本体良知 176
(二)当下现成 178
(三)不犯做手 179
(四)无污坏而具足 180
(五)平等性、平常性 181
第七章 致良知 185
一、致良知的含义 185
(一)何谓致知 186
(二)如何致知 188
二、致良知的本体与工夫 192
三、致良知的顿渐与悟修 197
四、事上磨炼与静坐 204
第八章 知行合一 212
一、知行合一说的经典依据 213
二、知行合一的内容 219
(一)“心之良知谓之知,心之良能谓之行” 220
(二)“只此一个知已自尽了” 221
(三)“知之真切笃实处谓之行;行之明觉精察处谓之知” 223
(四)“格物者行其所知” 227
三、知难行易说 228
第九章 超脱之学和理想人格 231
一、两种理想人格 232
(一)狂者与豪杰 232
(二)出世间大豪杰 237
二、大豪杰理想人格的思想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243
第十章论《大学》 250
一、关于《大学首章解义》 250
(一)从《大学问》到《大学首章解义》 250
(二)与王阳明思想的异同 256
二、正心先天之学,诚意后天之学 262
(一)从心上立根和从意上立根 263
(二)“无意之意”与“不起意” 269
三、致知“非推极知识之谓” 273
(一)良知属先天,知识属后天 274
(二)良知是德性之知,知识是闻见之知 275
(三)良知是本来之真,知识是生死之本 276
(四)知体浑然,识有分别 277
(五)“变识为知” 280
四、格物是“《大学》到头实下手处” 281
第十一章 经学和读书 288
一、“《六经》吾心注脚” 289
二、“征诸《六经》《四书》以为折衷” 291
二、读书三益:解发、裁培、印正 294
四、悟有三种:解悟、证悟、彻悟 296
五、“学至于忘,悟其几矣” 299
第十二章《易学》 304
一、易学渊源 304
二、易即良知 312
三、易为君子谋 318
第十三章 良知范围三教 327
一、三间屋子的比喻 328
二、儒与二氏毫厘之辩 335
三、援佛入儒的例子 340
(一)一念灵明与无念为宗 340
(二)“不二”与《中庸》 343
(三)静坐与调息 345
四、致良知与道教养生术 349
(一)儒学与道教养生术“一也” 351
(二)“致知之学,当下还虚” 353
(三)养生之学不滞于形骸 354
第十四章 与同门之辩 357
一、与钱德洪的异见 357
二、与黄绾的深辩 361
三、与季本的讨论 366
四、与薛应旂的分歧 371
五、与聂豹、罗洪先的论战 374
六、与刘邦采的争辩 385
七、与耿定向的辩论 389
八、与吴时来的辩难 393
九、与张元忭的问答 397
十、与沈懋学的分歧 402
第十五章 王畿学说的宗旨、传人和影响 405
一、“自然为宗”是王畿哲学的本质特征 406
二、王畿的传人:李贽、周汝登、徐渭 421
三、王畿学说的影响 428
(一)“性者心之生理”自然人性论的建立 429
(二)自信本心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理性的觉醒 432
(三)人人皆可语圣——人性的天赋平等 434
(四)狂者胸次和豪杰精神——个性的解放 436
四、流弊和纠弊 439
第十六章 王畿思想在日本 451
一、王畿思想传入日本和被吸收 452
二、对王畿思想的研究和评价 456
(一)王畿的生平和著作 456
(二)王畿的思想和学说 457
附录 471
王畿友人、弟子简录 471
参考书目 485
索引 493
人名索引 493
文献索引 500
词语索引 507
后记 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