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学批评与语文教学 1
第一章 穿行于社会与历史之间 21
解读 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交会点上——社会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21
家庭中的弱势群体——评毕飞宇的《彩虹》 29
饮食与我们的文化状况——评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41
第二章 集体无意识的奥秘 55
文学的原乡——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55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声赋》及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 62
有乡可归的人是幸福的——原型批评视野下的《我心归去》 71
第三章 人性深处的潘多拉盒子 81
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81
残缺者的超越——评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90
温情下的抵抗——评杨子《十八岁和其他》 101
第四章 是读者带来了意义 11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113
“道是无情却有情”——曹禺《雷雨》片段的读者反应批评解读 119
“有端”和“无端”——《锦瑟》的读者反应批评阐释 134
第五章 语言构筑起纸上王国 147
符号、形式与陌生化——语言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147
文体的变异——周晓枫《斑纹》评析 157
汪曾祺的语调——细读汪曾祺《葡萄月令》 166
第六章 我们能不能回到“历史” 181
历史: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双向对话——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181
六国为什么破灭——《六国论》新说 188
废墟有魂谁来招——宗璞《废墟的召唤》解析 202
第七章 文学如何言说自然 211
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生态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211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解析 220
告别“借景抒情”——于坚《云南冬天的树林》解析 227
第八章 故事是怎么讲出来的 241
寻找隐藏的叙述结构——叙述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241
视角·时间·内心独白——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叙述学分析 250
一部“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258
第九章 学会用笔来阅读 269
发微抉隐 指陈得失——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评点法述评 269
生命的感悟——史铁生《我与地坛》评点 278
以感恩书写成长——胡适《我的母亲》评点 290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