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四端七情」问题与德国伦理学之发展 1
第一章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论与席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 13
一、康德的「自律伦理学」及其「道德情感」理论 13
二、席勒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与修正 27
三、康德对席勒的回应及这场争论的意义 39
第二章 德国现象学伦理学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及其理论意涵 49
一、席勒与德国现象学伦理学 49
二、谢勒对康德「形式伦理学」的批判 53
三、谢勒的「情感先天主义」与「人格主义」 60
四、谢勒的价值伦理学对於「四端七情」问题的意义 68
第三章 朱子的〈仁说〉及其与湖湘学派的辩论 79
一、朱子的〈仁说〉与今本南轩〈仁说〉的作者问题 79
二、朱子与南轩所预设的不同义理方向 84
三、关於「以爱言仁」与「万物与我为一」的讨论 97
四、关於「以觉训仁」的讨论 109
第四章 刘蕺山对朱子理气论的批判 123
一、蕺山之学的特色 123
二、蕺山之学非「气本论」 127
三、朱子论理气关系 135
四、刘蕺山对宋儒理气观的继承与批判 139
五、对「情欲解放」论述之商榷 147
六、刘蕺山论理气关系与心之地位 155
七、刘蕺山对朱子理气论的批判 161
第五章 刘蕺山思想中的「情」 169
一、问题之提出及其背景 169
二、蕺山对朱子性情观之批判 179
三、蕺山论《孟子》与《中庸》之关系 194
四、蕺山论喜怒哀乐与七情 200
五、蕺山「情」论之哲学意义 209
第六章 李退溪与奇高峰关於四端七情之辩论 213
一、「四七之辩」的思想史背景 213
二、退溪、高峰「四七之辩」的缘起与经过 224
三、退溪与高峰的理论预设与诠释角度 234
四、退溪、高峰「四七之辩」的哲学意义 259
第七章 李栗谷与成牛溪关於四端七情之辩论 263
一、栗谷、牛溪「四七之辩」的缘起与思想背景 263
二、牛溪对於退溪「四七论」之继承 266
三、栗谷对於朱子理气论之继承 271
四、栗谷对退溪「理气互发」说的批判 280
五、栗谷的「理通气局」之说 289
六、栗谷与牛溪关於「理气互发」的争辩 295
七、退溪与栗谷在「四端、七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08
第八章 李退溪与王阳明 317
一、退溪对阳明学的批判与阳明学在韩国的地位 317
二、退溪对阳明「心即理」说的批判 327
三、退溪对阳明「知行合一」说的批判 333
四、退溪与阳明:对手抑或同道? 344
结论:「四端七情」问题的哲学意义 351
一、「理」能否活动?——李退溪对朱子理气论的诠释 351
二、「四端七情」问题与比较伦理学 366
附录: 373
一、张栻〈仁说〉 373
二、退溪、高峰「四端七情」论辩资料选注 375
1)〈与奇明彦〉 375
2)〈高峰上退溪四端七情说〉 376
3)〈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一书〉 378
4)〈高峰答退溪论四端七情书〉 382
5)〈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二书〉 401
6)〈高峰答退溪再论四端七情书〉 420
7)〈答奇明彦论四端七情第三书〉 437
8)〈退溪与高峰书〉 440
9)〈高峰答退溪书〉 441
10)〈四端七情後说〉 442
11)〈四端七情总论〉 444
12)〈退溪答高峰书节略〉 446
13)〈退溪答高峰书节略〉 447
三、栗谷、牛溪「四端七情」论辩资料选注 449
1)〈与栗谷论理气第一书〉 449
2)〈答成浩原壬申〉 451
3)〈与栗谷论理气第二书〉 453
4)〈答成浩原壬申〉 455
5)〈答成浩原〉 462
6)〈与栗谷论理气第四书〉 465
7)〈答成浩原〉 469
8)〈与栗谷论理气第五书〉 476
9)〈答成浩原〉 478
10)〈与栗谷论理气第六书〉 480
11)〈答成浩原〉 483
12)〈答成浩原〉 488
13)〈答成浩原〉 490
14)〈与成浩原〉 494
15)《圣学辑要·修己第二·穷理第四》 496
16)〈答安应休〉 501
参考书目 503
中日韩人名索引 557
西方人名索引 565
概念索引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