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导论 1
0.1 语篇分析概述 1
0.1.1 语篇与语篇分析 1
0.1.2 语篇分析研究回顾 5
0.1.3 我国语篇研究简述 8
0.2 基本理论与语篇观 10
0.2.1 相关理论与方法举要 10
0.2.2 评价系统与人际功能 13
0.2.3 功能语言学思想 17
0.3 全书结构与导读 19
0.3.1 本书结构与技术路线图 19
0.3.2 总体评价和思维模型 20
0.3.3 各章节要点 22
1 语篇的生成机制 27
1.1 语篇构成手段 27
1.1.1 语篇类型与体裁 28
1.1.2 语篇衔接与连贯 31
1.1.3 修辞互动策略 38
1.2 语篇推进结构 40
1.2.1 信息结构与语义整合 41
1.2.2 主位和述位 44
1.2.3 主位推进 48
1.3 言语表达层面 52
1.3.1 得体性 52
1.3.2 关联性 55
1.3.3 模糊性 57
1.4 小结 60
2 语篇分析路径探寻 62
2.1 语篇分析方法扫描 62
2.1.1 六个平面和五种方法 63
2.1.2 功能语法和十个步骤 66
2.1.3 语篇分析多模态方法 67
2.2 语篇分析原则 70
2.2.1 层次结构原则 70
2.2.2 意义潜势原则 71
2.2.3 审美选择原则 73
2.2.4 交际角色原则 73
2.2.5 整体综合原则 74
2.2.6 语言意识原则 75
2.3 语篇评判要素 75
2.3.1 语篇整体意义 75
2.3.2 影响语篇的因素 78
2.3.3 话题与焦点 82
2.4 小结 86
3 语篇分析语境坐标 87
3.1 语境的构成 87
3.1.1 语境观与结构性 87
3.1.2 语境与思维方式 90
3.1.3 语境预测与语境激活 95
3.2 语境的分类 98
3.2.1 语境分类概述 98
3.2.2 语境分类层级 101
3.2.3 语境层级关系与问题 103
3.3 语境坐标系 104
3.3.1 语境坐标系的构建 104
3.3.2 语境坐标系的特征 107
3.3.3 语境边界及交际环境 109
3.4 小结 113
4 语篇分析循环系统 115
4.1 信息传递 115
4.1.1 理解——话轮读解 115
4.1.2 消解——信息阐释 117
4.1.3 新解——评估解释 119
4.2 情态意义 121
4.2.1 人际情态 122
4.2.2 情态表达 124
4.2.3 情态差异 126
4.3 构成图式 127
4.3.1 对话——动态交替 128
4.3.2 协商——施受关系 129
4.3.3 选择——构成意义 130
4.4 评估循环模式 132
4.4.1 再认识和对应变化 132
4.4.2 从动态到循环 135
4.4.3 三循环系统 137
4.5 语篇分析思维模式讨论 141
5 语篇分析结构图景 143
5.1 视角 143
5.1.1 视角选择 143
5.1.2 视角表现 145
5.1.3 话题与视角 147
5.2 模因 150
5.2.1 模因概念 150
5.2.2 模因与文化 151
5.2.3 模因与语境 154
5.3 隐喻 155
5.3.1 隐喻表达 156
5.3.2 隐喻功能 158
5.3.3 隐喻与张力 161
5.4 映射 166
5.4.1 映射形式 166
5.4.2 概念合成 169
5.4.3 映射实现 172
5.5 思维结构三角体 173
5.5.1 语篇系统的组成 174
5.5.2 三角体 175
5.5.3 小结与讨论 177
6 语篇意义整体构建 179
6.1 语篇意义整体评判模型 179
6.1.1 多模态分解 180
6.1.2 坐标与循环 180
6.1.3 “M2C”模型 181
6.2 “不折腾”多模态分析 182
6.2.1 言语模态 184
6.2.2 视觉模态和声觉模态 186
6.2.3 心智模态 187
6.2.4 多模态意义整合 189
6.3 语篇分析实例 191
6.3.1 《静夜思》的元功能分析 191
6.3.2 结构分析 193
6.3.3 语法手段 195
6.4 质疑与思考 197
7 语篇分析应用举例 198
7.1 冲突话语 198
7.2 广告话语 202
7.3 自传话语 210
7.4 叙事话语 217
7.5 庭审话语 221
7.6 小结 226
8 结语:语篇分析的哲学思考 228
9 附录 语篇的评价理论研究 241
演说语篇中的介入资源研究 241
《怀念“挑战者”号宇航员》的评价视角 254
从评价系统看英汉话语中的词汇选择 265
新闻话语评价性阅读研究 277
从评价系统看小说人物刻画 288
参考书目 300
后记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