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土地 3
第一章 土地概述 3
第一节 土地与大国土资源 3
第二节 土地的演化周期 4
第三节 世界土地资源 7
第四节 中国土地的特点和利用现状 9
第五节 耕地是土地的核心 11
第六节 土地的紧缺隐藏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13
第七节 中国荒地概况及开发方向 13
第八节 草地建设和畜牧业的结构改革 15
第二章 沙漠 24
第一节 土与沙的组合 24
第二节 沙漠 26
第三节 沙漠化 33
第四节 沙尘天气 36
第五节 沙漠的成因 39
第六节 我国沙漠发展的趋势 42
第七节 现有沙漠防治技术简述 48
第八节 我国的防沙治沙工程 50
第九节 对治沙技术和治沙工程的粗浅看法 53
第十节 引水拉沙淤土造田 55
第十一节 本书所提方案的进度及效果 60
第十二节 固化沙丘,发展多年生农业 63
第三章 灌溉与土地盐碱化 68
第一节 概述 68
第二节 盐水的运动规律 71
第三节 灌溉的模式 73
第四节 灌溉第三模式的本质是调水与稻田的结合 81
第五节 灌溉第三模式条件下的盐碱地改造 86
第六节 生物排水与种植耐盐作物 88
第四章 流水侵蚀与荒漠区开发 90
第一节 土地的侵蚀形式 90
第二节 土地的沉积形式 92
第三节 土地的侵蚀规律与侵蚀结果 93
第四节 土地侵蚀的防治 99
第五节 岩漠区的开发 103
第六节 荒漠型多年生农业 106
第二篇 水资源 115
第五章 水资源概述 115
第一节 地球上的水 115
第二节 水资源的性质 118
第三节 与水灾有关的几个因素 122
第四节 提高储量满足水资源需要 129
第六章 湿地及开发 133
第一节 湿地 133
第二节 湿地的功能和价值 135
第三节 中国湿地的变化 140
第四节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146
第五节 对太湖污染防治的建议 150
第七章 调水 152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紧缺 152
第二节 几个调水问题的探讨 155
第三节 调水实例 156
第四节 汛期从长江三峡向北调水是解决长江水患和北方缺水的最好办法 159
第五节 全国统一考虑的治黄策略 164
第六节 下游分流是兴利除害的治黄方针 168
第七节 将黄河水引向西北,让长江水满足黄河下游的需要 173
第八节 建设全国统一河渠网 174
第八章 储水 178
第一节 解决降水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靠储水 178
第二节 储水形式与水土组合形式 180
第三节 水库的利弊 184
第四节 地下水库 189
第三篇 生态建设 205
第九章 几个地区的生态建设建议 205
第一节 鄂尔多斯和关中平原 205
第二节 内蒙古内陆区和浑善达克沙地 210
第三节 松辽引水区和科尔沁沙地 214
第四节 石羊河流域和腾格里沙漠 216
第五节 黑河流域和巴丹吉林沙漠 220
第六节 疏勒河流域 223
第七节 准噶尔盆地 225
第八节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226
第九节 柴达木盆地 245
第十节 库姆塔格沙漠 246
第十一节 中央戈壁、哈顺戈壁和吐鲁番-哈密盆地 247
第四篇 环境 251
第十章 地球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物质交换与平衡 251
第一节 碳循环 251
第二节 氧循环 271
第三节 硫循环 282
第十一章 “三废”的资源化 287
第一节 “三废”的资源化是工业社会是否合理及其是否能长期存在的决定因素 287
第二节 “三废”产生的原因 289
第三节 “三废”的类型 292
第四节 “三废”资源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300
第十二章 零排放产业簇群 303
第一节 零排放 303
第二节 零排放产业簇群 305
第三节 零排放产业簇群的组成 308
第四节 零排放产业簇群的结构 314
第五节 零排放产业簇群的分类 321
第六节 实现零排放的常用技术 323
第七节 创新是零排放产业簇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325
第十三章 改造型零排放产业簇群 327
第一节 具有一定数量工厂的工业区皆可改造成零排放产业簇群 327
第二节 当前我国生态工业建设应以现有工业区的改造为主 328
第三节 数据库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建设的武器 330
第四节 围绕核心企业的簇群 334
第五节 无主体企业的簇群 353
第十四章 新建零排放产业簇群 365
第一节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产业簇群 365
第二节 为资源开发而建设的产业簇群 378
第三节 为特殊需要的产品建设的产业簇群 383
第十五章 结论 386
第一节 本书的指导思想 386
第二节 本书具体内容简述 389
参考文献 393
Introduction 395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