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学起源 1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自发的卫生保健活动 1
一、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和医药的起原 1
二、原始人群的体质、寿命和自发的卫生保健活动 3
第二节 卫生保健和医药活动的开始 6
一、火的利用与卫生保健 6
二、制陶业与饮食卫生 7
三、谷物种植促进了药物的萌芽 8
四、原始社会的生活特点和经验医学的起源 9
第三节 医药知识和经验医学的发展 10
一、酒的药用 10
二、伊尹作汤 10
三、医有分工 11
第四节 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宗教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12
第五节 巫对医的控制 13
第六节 从巫书中看朴素唯物主义对医药学发展的影响 15
一、《山海经》中的药议 15
二、甲骨文中疾病的名称 16
三、《易经》朴素的阴阳论 16
第七节 关于医学起源的传说 18
第二章 中医理论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 20
第一节 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促进了中医理论的萌芽 20
一、中医理论萌芽的社会和科学基础 20
二、无神论思想的活跃,促进了病因学的进步 21
三、朴素唯物主义的形成,中医理论的萌生 22
第二节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 24
一、解释世界构成的阴阳论 24
二、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五行说 25
第三节 精、气、神与中医理论 28
第四节 中医理论的萌芽 30
一、精神情志与健康和疾病 30
二、自然环境与健康和疾病 30
三、预防为主医学思想的萌芽 31
四、用整体观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开始 34
第三章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的医学) 34
第一节 唯物主义的发展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34
一、阴阳学说的系统化 34
二、唯物主义的形神论 35
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医学的发展 36
(一)诊籍、医案与淳于意 36
(二)《神农本草经》 36
1.《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 36
2.《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37
(三)华佗对医药学发展的贡献 37
第二节 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38
第三节 《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 41
第四节 《内经》的整体观 43
一、人体的统一 43
二、形神的统一 43
三、诊治与客观环境的统一 44
四、正邪标本的辩证统一 44
第五节 张仲景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贡献 45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47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四分五裂时期的哲学思想 47
一、动乱时期的科技发展概况 47
二、反玄学的斗争对医学发展的促进 48
三、一场围绕“神”的大论战与医学发展 49
第二节 唯物主义思想促进了临床医学的空前大发展 50
一、魏晋南北朝医学发展的特点 50
二、脉学与针灸学的进展 51
三、药学与营养学的进展 52
第三节 炼丹术与药物化学的发展 53
一、一代俗习——服石与炼丹 53
二、药物化学的先驱——葛洪 53
第四节 中外医学广泛的交流 54
一、中印医药交流 55
二、与日朝的医学交流 55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医学 57
第一节 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科技文化 57
一、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 57
二、医学的发展和哲学领域里的斗争 58
第二节 隋唐医学的辉煌成就 59
一、隋唐医学的特点 59
二、临床医学的成就 60
三、药物学的成就 61
第三节 完整的医疗机构和初具规模的医学教育 62
一、医疗机构的完善 62
二、世界最早最大的医学院 62
第四节 中外医学交流 63
一、中国医学对外国医学的影响 63
二、外国医学对我国医学的影响 64
第六章 医学的全面发展与学术争鸣(宋金元医学) 65
第一节 政治、经济形势与医学 65
一、政治、经济特点 65
二、医生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医学队伍的扩大 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医学的全面发展 67
一、活字印刷发明后医著的大量印行 67
(一)古医籍的搜集、整理和刊行 68
(二)医方的裒集、方书的出版 68
二、药物学的新成就及饮食卫生学的发展 70
三、基础医学的发展 71
(一)三因致病说的确立 71
(二)丰富多采的诊断技术 72
(三)解剖学的最新成果 73
四、蓬勃发展的临床医学 74
(一)内科学的不断发展 74
(二)外伤科学的飞跃发展 75
(三)以陈自明为代表的妇产科学 76
(四)儿科学专家~~钱乙学术思想及影响 77
(五)针灸铜人的铸造与针灸科学的发展 77
(六)宋慈~~宋代法医学权威 78
第三节 哲学论战对医学的影响 80
一、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医学教育的发展 81
二、沈括对医学的研究与贡献 83
三、从“理”与“气”的论争看宋代“运气学说”的盛行 85
第四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与学术争鸣 86
一、《伤寒论》的研究 87
(一)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7
(二)朱肱《南阳活人书》 87
(三)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88
(四)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88
(五)郭雍《伤寒补亡论》 89
二、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 90
(一)刘完素与“寒凉派” 90
(二)张从政与“祛邪论” 92
(三)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 93
(四)李杲及其“温补论” 94
(五)朱震亨的“养阴说” 96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医学发展 99
第一节 明清两代社会基本情况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99
第二节 明清医家对古典医籍的研究和注释 100
一、对《内经》的全面注解和分类选编 100
(一)马莳的全面注解和对灵枢的重视 100
(二)张介宾的分类编篡和全面阐释 101
(三)李中梓的择要选编 102
(四)张志聪的集体注疏 102
(五)汪昂的类篡约注 103
(六)薛雪的删述 104
二、明清医家对《难经》的研究 105
(一)张世贤绘图加注 105
(二)徐大椿以经释《难》 106
(三)丁锦的再编纂 106
三、明清医家关于《伤寒论》的研究 106
(一)方有执首倡《伤寒》“错简”说 107
(二)喻昌尚论三百九十七法 108
(三)张遂辰对成无己注的补充 109
(四)张志聪对官定本《伤寒论》及其注家的意见 109
(五)张锡驹的几种见解 110
(六)以方类证,闯出自己研究道路的柯琴 111
四、明清医家对《金匮要略》的注释 112
(一)徐彬的论注 112
(二)尤怡及其《金匮要略心典》 112
第三节 百花齐放的临证医书 114
一、医学著作大量出现的社会因素 114
二、丰富多彩的明清医著 115
(一)综合编写的医著 115
(二)分科编写的医著 118
(三)针灸学的成熟期 118
(四)诊断学的新阶段 118
第四节 温病学说在斗争中发展 119
一、吴有性创造性的温疫学说 120
(一)病原学方面 120
(二)疫邪传入人体后首先作用于什么部位 121
(三)论治 121
二、在吴氏以后蔚然兴起的温病学家 122
(一)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122
(二)吴瑭的三焦辨证说 124
第五节 李时珍的药学著作及其治学精神 127
一、《本草纲目》丰富而严整的内容 127
二、李时珍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想思 128
三、李时珍著作的贡献 129
第六节 不同学术思想的论争 129
一、补益派向河间学派的挑战 130
(一)惯用六味、八味的赵献可 130
(二)注重阳气、提倡温补的张介宾 130
(三)首倡温补诸家的特点、学术渊源及其流派 131
二、清代反对温补派的医家 132
(一)徐大椿的《医贯砭》 132
(二)陈修园的《景岳新方砭》 134
三、清代独树一帜的经方派 136
(一)经方的两种不同含义 136
(二)徐灵胎的“经方”说 137
(三)陈修园对“经方”、“时方”的畛阈之分 137
第八章 近代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 139
第一节 中国近代思想战线上“新学”与“旧学”的对垒 139
第二节 西医的传入和中西两种医学对峙局面的形成 140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及其在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144
第九章 正确认识两种不同体系医学,坚持中西医结合方向,加速实现我国医学现代化 149
第一节 西医学术思想发展概况 149
第二节 两种医学体系的形成及其特点 15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与医学现代化 156
第四节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若干认识问题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