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学概论 2
何谓国学 2
中国学术之分期 3
先秦诸子之渊源一——古代之宗教哲学 4
先秦诸子之渊源二——王官之学 8
先秦诸子之学 12
秦汉时代学术之新趋势 19
魏晋玄学 25
佛学 27
宋明理学 34
清代考据学 41
中国近代之思想家 46
第二篇 经子解题 50
自序 50
论读经之法 51
一、诗 60
二、书 66
三、附论《逸周书》 73
四、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 78
五、易 91
六、春秋 96
七、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102
论读子之法 105
一、老子 118
二、庄子 121
三、列子 126
四、荀子 128
五、晏子春秋 134
六、墨子 135
七、公孙龙子 140
八、管子 142
九、韩非子 148
十、商君书 152
十一、尹文子 155
十二、慎子 156
十三、邓析子 157
十四、吕氏春秋 158
十五、尸子 168
十六、鹖冠子 169
十七、淮南子 172
第三篇理学纲要 178
序 178
绪论 180
理学之源 182
理学源流派别 198
濂溪之学 206
康节之学 215
横渠之学 226
明道伊川之学 235
晦庵之学 247
象山之学 263
浙学 272
宋儒术数之学 283
阳明之学 291
王门诸子 304
有明诸儒 317
总论 323
第四篇中国文化史 340
研究历史之目的 340
何谓文化 341
中国文化之起源 343
历史年代 346
三皇五帝事迹 348
古代之社会组织 353
社会阶级 357
古代之生业 363
古代之道路 370
古代之用人 373
先秦诸子学术 375
秦、汉时之新局势 377
此时之政情 379
汉代学术 383
汉代兵制变迁 384
汉代刑法变迁 385
此时代重要之现象 387
第五篇历史研究法 394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 394
历史的历史 398
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404
旧旧时历史的弊病何在 409
现代史学家的宗旨 414
作史的方法 419
研究历史的方法 425
第六篇史学与史籍 434
史学定义史籍溯源 436
史学缘起 439
史部大略(上) 443
史部大略(下) 447
史家宗旨今昔异同 450
史材 456
论搜辑 459
论考证 461
论论史事之法 465
史学演进趋势 469
第七篇中国史籍读法 474
弁言 474
史学之用安在 475
中国有史学吗? 477
再为中国史学诉冤 481
史权为统治阶级所篡 484
读旧史宜注意之点 492
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506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