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保瑞,陈荣华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9571150390
  • 页数:314 页
图书介绍:

导言:哲学思考简介 1

一、哲学的课题 2

二、哲学思考的性格 3

第一章 论证与定义 7

一、论证 7

二、定义 14

第二章 基础论与融贯论 21

一、知识三条件 22

二、两种组织信念的方式 23

三、两种信念体系的性格 28

四、基础论与融贯论的互相批评 30

五、不同的价值与目标 33

第三章 伦理学基本概念 35

一、伦理学的课题 35

二、六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39

三、结论 43

第四章 效益主义 45

一、效益主义的终极目的:快乐与幸福 46

二、行为效益主义和规则效益主义 49

三、从计算后果的广度区别不同的效益主义 52

四、对效益主义的批评 53

第五章 义务论 57

一、康德伦理学与无上命令 58

二、无上命令的三个陈述方式 59

三、动机说(motive theory) 64

四、对义务论的批评 65

第六章 德性伦理学 69

一、德性与生命的整体性 69

二、人的有限性 72

三、生命的基本德性 76

四、对德性伦理学的批评 78

第七章 人格成长理论 81

一、自我成长理论的基本概念 81

二、自我发展论:沙特的存在主义 84

三、自我实现论 89

第八章 儒家修养论 95

一、本体工夫 96

二、工夫次第 103

三、境界工夫 107

四、要求做工夫 109

五、语录 110

六、结论 110

第九章 道家修炼论 111

一、老子的工夫修养论 112

二、庄子的工夫修养及修炼论 114

三、列子的工夫修养及修炼论 117

四、河上公的工夫修炼论 120

五、结论 122

第十章 佛家修行论 123

一、原始佛教的八正道工夫修行观念 123

二、《四十二章经》舍离欲望的工夫修行观念 124

三、《大乘起信论》的六度工夫修行观念 126

四、禅宗的工夫理论 128

五、结论 139

第十一章 形上学简介及基本概念 141

一、二元论、物理论及唯心论 143

二、物质与心灵的基本差异 145

三、心灵的独特性格 146

四、心灵治疗及其相关问题 149

五、结论 153

第十二章 物理论 155

一、表式与事实 156

二、严格的物理论:物理事件是唯一的实有 157

三、行为主义:心灵语词与行为性向 159

四、折衷的物理论:心灵事件其实是物理事件 160

五、对同一论的批评 163

六、心理健康问题 165

第十三章 唯心论 167

一、唯心论的两个论证 167

二、严格的唯心论 168

三、折衷的唯心论 172

四、事物的继续存在 174

五、没有表象与实有之区分 175

六、心理健康问题 177

第十四章 心身二元论 179

一、严格的心身二元论 179

二、折衷的心身二元论 184

三、批评 187

四、心理健康问题 188

第十五章 概念思辨的存有论 189

一、谈概念范畴的存有论的两种进路 189

二、概念范畴研究的形上学意义 190

三、作为存有类项的概念范畴 192

四、扮演抽象功能的概念范畴 196

五、建构理论的概念思辨的存有论 198

六、老子论道的概念思辨的存有论 201

七、宋明儒者的概念思辨的存有论 202

八、结论 204

第十六章 价值意识的本体论 205

一、儒家的本体论 206

二、道家的本体论 211

三、佛教的本体论 219

四、结论 222

第十七章 具体时空的宇宙论 223

一、儒家的宇宙论 223

二、道家的宇宙论 229

三、佛教的宇宙论 231

四、结论 237

第十八章 知识论简介与怀疑论 239

一、怀疑论与幻觉论证 240

二、表象与实有 242

三、笛卡儿的怀疑论论证 242

四、怀疑论与别人心灵 245

第十九章 事物的知识 247

一、事物的绝对无误知识 247

二、事物的可靠知识 253

第二十章 别人心灵的知识 261

一、类比论证 261

二、行为主义 264

三、行为主义的困难 265

四、日常语言分析与别人心灵 267

第二十一章 实践哲学的解释架构 275

一、实践哲学的知识论课题 276

二、解释架构的理论意义 276

三、实践哲学的四方架构与存有论 277

四、宇宙论系统的哲学问题 278

五、本体论系统的哲学问题 283

六、工夫论系统的哲学问题 284

七、境界论系统的哲学问题 287

八、存有论系统的哲学问题 290

九、结论 291

第二十二章 客观性与适用性问题 293

一、实践哲学的客观性问题 293

二、实践哲学的适用性问题 299

第二十三章 检证性与选择性问题 307

一、实践哲学的检证性问题 307

二、实践哲学的选择性问题 311

三、结论 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