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教育社会学 1
第一节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诸多观点 3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3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7
一、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诸论 7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分析 9
三、确立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主要依据 10
第三节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5
一、教育社会学的初期阶段及其知识体系形成路径 16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阶段及其发展 17
三、教育社会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多元化取向 19
四、当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2
五、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24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取向 25
一、教育的功能论 25
二、教育的冲突论 29
三、教育的互动论 31
四、对三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取向的判读 32
第五节 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34
一、基于不同流派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34
二、基于揭示事实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34
三、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而进行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35
第二章 社会中的学校教育及其运作 39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互动 40
一、教育与经济互动 40
二、教育与政治互动 44
三、教育与文化互动 51
第二节 国家与地方教育政策空间中的学校教育 53
一、制定国家教育政策的背景:国家财富蕴涵于教育之中 53
二、在利益博弈中执行国家教育政策 55
三、对国家教育政策“有选择”地执行 56
四、对国家教育政策重新“整合” 57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61
第一节 社会分层 62
一、何谓社会分层 62
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62
三、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意义 67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 68
一、教育提供文化资本 69
二、教育改变人力资本 69
三、教育提供社会资本 69
四、教育影响社会分层的条件和限度 70
第三节 社会流动 71
一、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区别 71
二、西方社会流动研究 72
三、教育与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74
第四节 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与农村教育 75
一、我国阶层划分 75
二、农村教育与社会分层 77
三、农村流动青年与社会支持体系 78
第四章 个体社会化与教育 82
第一节 个体社会化概述 83
一、个体社会化的概念 83
二、个体社会化的内容 84
三、个体社会化的类型 87
第二节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88
一、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88
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91
第三节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与教育 92
一、家庭 93
二、学校 96
三、同伴群体 99
四、社区 102
五、工作单位 103
六、大众传播媒介 103
第五章 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07
第一节 学校组织的特点与理论 108
一、学校组织的特点 108
二、学校组织的有关理论 110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性质与结构 114
一、学校组织的性质 114
二、学校组织的结构 116
第三节 学校组织的文化分析 117
一、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 118
二、学校组织的制度文化 119
三、学校组织的观念文化 120
四、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 122
第四节 学校组织的外部环境 122
一、家庭环境与学校的关系 123
二、社区环境与学校的关系 124
三、教育经费投人与学校的关系 126
第六章 班级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130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特点和功能 131
一、班级组织的特点 131
二、班级组织的功能 133
第二节 班级组织的结构分析 136
一、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 136
二、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 138
第三节 班级组织中的人际交往 141
一、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141
二、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143
第四节 班集体建设 145
一、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145
二、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147
三、班级文化建设 149
第七章 教师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151
第一节 教师的社会地位 152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概述 152
二、教师职业地位的历史变迁 153
第二节 教师角色 155
一、角色理论 155
二、教师角色概述 158
三、教师角色的冲突 160
第三节 教师权威 165
一、教师权威的意义 165
二、教师权威的类型 166
三、教师职业权威的建构 168
第四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学分析 170
一、影响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社会诸因素 170
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支持体系 172
第八章 学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 174
第一节 学生的权利与地位 175
一、学生的权利 175
二、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地位 180
第二节 学生角色概述 182
一、学生角色的含义 182
二、学生的角色认同 183
三、学生的角色冲突 185
第三节 学生角色发展的常见问题 189
一、“早恋”问题 189
二、校园欺侮问题 192
三、学生团伙问题 194
第四节 学生的角色教育 196
一、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 196
二、变换学生的角色扮演 196
三、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角色的竞争 197
第九章 课程的社会学分析 198
第一节 课程内涵的社会学分析 199
第二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学分析 202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 202
二、课程内容的分等 208
第三节 课程实施过程的社会学分析 212
一、教师对课程的重构 212
二、学生对课程的适应 215
第十章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221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概述 222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222
二、教育问题的含义 223
三、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的一般关系 224
四、社会问题研究诸论及其对分析教育问题的影响 226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教育问题的功能论分析 230
一、结构性教育问题 231
二、失范性教育问题 232
三、过程性教育问题 235
第三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冲突论分析 241
一、教育公平释义 241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242
第四节“越轨学生”的互动论分析 249
一、目标手段说与“越轨学生” 249
二、标签论与“越轨学生” 250
三、同辈群体的负功能与“越轨学生” 252
参考文献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