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威尼斯双年展小史 1
威尼斯双年展起源 4
伟大的想法:双年展 6
1895年的盛况 8
佩罗莎画廊:双年展走向现代之路 10
无法避免的商业性 15
第二章: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缘起 19
首次参与的中国境遇 21
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之路 25
Flash Art的穿针引线 35
标志:1993 41
第三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3年)艺术的基本方位 49
展览综述:东方态度 51
华丽的皇宫,混乱的秩序 67
栗宪庭的惆怅 74
异国情调与国际身份 81
第四章: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1995)身份与他性 93
展览综述:威双百年 95
主题的不同阐释 96
暗中防御:写实主义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100
奥利瓦的反击:亚洲展 106
’85十年:以中国美院为标志的中国现代性 111
第五章: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7)未来·现在·过去:难解之题 125
展览综述:私有化的开始 127
全新形式:坐标轴 128
金狮奖的影响 136
第六章: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全面开放 141
展览综述:从保罗·巴拉塔开始的改革 143
全面开放 146
法国馆的中国人 159
录像艺术和装置艺术的兴起 162
“海上·上海: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0) 165
第七章: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2001)人类的舞台 175
展览综述:世纪展在继续 177
中国艺术家客观地面对自身 182
第八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2003年)梦想与冲突:观看者 观察者主宰 189
展览综述:双年展之巅 191
“紧急地带”:侯瀚如的盛宴 195
“广东快车”威尼斯停靠 197
“乌托邦车站” 199
初创的国家馆 200
第九章: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2005)艺术经验,行者无涯 209
展览综述:女策展人的心思 211
初次亮相的中国馆 216
批评“四起” 223
授奖:另一种参与 226
第十章: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2007)通过感觉思考,通过思想感受:艺术的现时感受 231
展览综述:艺术界的平民风 233
唯一的国家馆 240
“日常奇迹”应对喧嚣市场 245
第十一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2009)制造世界 251
展览综述:恢复诗意的世界 253
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中国参与 257
国家馆疑云 259
倦怠的双年展热 264
第十二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2011)启迪 269
展览综述:国家馆的扩张 271
遍地开花的疑惑 275
威尼斯双年展的模式 276
展览体制间的差异 277
双年展城与城市馆 281
后记 286
参考书目及文献 290
附录 300
附录一和威尼斯双年展相关的中外评论家重要评论收录 301
附(《中国前卫艺术十年》全文) 303
(黄永砅:1990年“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研讨会上的发言记录手稿) 305
附录二1977-2005中国当代艺术中外交流展览目录 306
附录三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大事记 316
附录四威尼斯双年展大事年表 321
附录五1993-2013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名单 323
附录六1993-2013中国策展人、评论家担任威尼斯双年展评委或专员名单 326
附录七1993-2013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获奖目录 326
附录八中国艺术家参加重要双年展名单 327
图录索引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