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511
第四章 阳光写作——青春文学的横空出世 511
【自叙】甘为阳光写作与生态阅读鼓与呼 513
植根热土的文学新苗——深圳校园文学创作活动巡礼 518
深圳沃土培育“青春文学” 527
让“阳光写作”照亮我们的世界——与曹文轩对话 532
阳光写作:中国校园文学的深圳现象透析 537
阳光写作与文化立市——以深圳市翠园中学为例 543
生态阅读与青春成长——以深圳市红岭中学为例 550
校园网络文学创作的领头雁——以深圳市育才教育集团为例 557
创意文学的可贵探索——以袁博、赵荔、张悉妮为例 565
让我们聆听青春文学成长的声音 571
“第二代深圳人”的文化标识——《长翅膀的绵羊》的文化解读 574
青春文学与特区成长 579
第五章 创意无限——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587
【自叙】以创意理念造就创新之城 587
关于发展深圳文化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593
深圳娱乐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走向 600
发展深圳特区旅游文化的设想 606
发掘民俗文化资源的成功尝试——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调查报告之一 613
文化建设创造经济奇迹的启示——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调查报告之二 621
从深圳华侨城看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资源开发——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调查报告之三 629
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调查报告之四 640
“深圳八景”评选始末 650
关于“千里客家文化长廊”之战略思考 656
打造深圳旅游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670
深圳经验:立足本土的原创性阐发 674
创意改变深圳——发展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679
深圳要成为中国创意产业先锋城市 692
大力培育创意产业,切实打造“设计之都”——在深圳市第四届第五次政协大会上的发言 696
第六章 客邑人文——追寻客家文化的历史意蕴 701
【自叙】在客乡沃土中传承民族精神 703
黄遵宪与民俗学 709
黄遵宪与胡晓岑 723
关于新发现的黄遵宪两篇佚文之说明 738
评丘逢甲的诗论 743
丘逢甲军事思想初探 752
丘逢甲轶事 757
评李金发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 762
对李金发佚文及有关研究资料的说明 771
评张资平的《梅岭之春》 781
叶剑英:来自客乡的中华英杰 786
访客籍“刘三姐”——黄婉秋 791
为客籍“儒商”立传的开先河之作——《曾宪梓传》的文化意义 794
略谈陈国凯的小说创作特色 798
让客家文化的火种赓续相传——写在“客家文化丛书”出版之后 806
粤东客家妇女的民俗特色 811
别具风采的深圳民间歌谣 819
客家山歌的文化阐释 829
深圳客家民居的移民文化特征 837
风情独具客家人 843
中华精神客家魂 848
客家文化的春天 853
第七章 月照围楼——文化学者的诗意情怀 869
【自叙】舞台上下的风采神思 871
月照围楼——客家歌舞剧 875
祖国,深圳对你说——纪实剧式歌舞 902
土楼回响(朗诵诗) 934
《交响山歌·客家新韵》朗诵词 944
信函(一):王宁致杨宏海 951
信函(二):杨宏海致王宁 953
中华儿女共婵娟(歌词) 955
“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型广场歌舞晚会朗诵词 962
民族精神传万年——客家山歌表演唱 969
第八章 编外钩沉——意犹未尽的吉光片羽 977
【自叙】如烟岁月的珍贵记忆 979
挥手长留天地间 984
追忆钟敬文老师 987
我的老师胡经之 991
高占祥印象记 994
我的父亲杨冀岳先生 997
一位著名画家的爱国心——敬悼杨沙先生 1005
用舞蹈讲述深圳故事的人走了——送别岳世果先生 1008
感恩母校——在嘉应学院师范教育90周年庆典会上的讲话 1011
难忘“百花洲” 1015
鲁院记忆 1018
文化梅州 1024
《梅州市志》序 1031
《大埔县历史文化丛书》序 1033
《客家艺韵》后记 1036
《客家诗文》后记 1039
师友书简 1041
第九章 纪事珠链——我与深圳文化的备忘录 1089
后记 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