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救亡思潮与民族主义 15
一、一元论系统 15
二、「中国中心主义」的破灭 19
三、今文学的附会 22
四、救亡者的前三代 29
五、第四代救亡者——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 33
六、第五代救亡者——保守的民族主义者 42
第二章 「正」、「反」、「合」:一个保守的民族主义者的养成 57
一、青春期前的传统教育——「正」 57
二、中学和西学的兼容并蓄——「正」 66
三、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反」 75
四、留学时期的根本转向——「合」 89
第三章 异军突起 103
一、文化保守主义阵营的新军——《人生哲学》 103
二、由燕京到清华 110
三、两本中国哲学史的对决——冯友兰vs.胡适 113
(一)中国有哲学 114
(二)以「释古」取消「疑古」 116
(三)学术取向 125
(四)「瞭解之同情」——有vs.无 129
(五)中国文化价值和意义——肯定vs.否定 134
第四章 民族主义的灿烂升华 141
一、对日委员会主席 141
二、联大首席院长 146
三、对抗日政府的全力支持 152
(一)相逢一笑泯恩仇 152
(二)第二次加入国民党 154
(三)「看花愁近最高楼」 156
(四)为高官讲学 159
(五)「当代大手笔」 160
(六)捐输、义卖、精神动员与送子从军 162
(七)中国人之怒 167
(八)两种民族主义者的高下优劣 168
第五章 民族主义的辉煌结晶——贞元六书 173
一、「新理学」建立的契机 174
二、《新理学》——「新统」的形上学结构 178
(一)形上学的四组主要命题 179
(二)理与事的五点关系 182
(三)理与社会的四点关系 183
(四)理与人的四点关系 184
(五)《新理学》留下的难题 184
三、《新事论》——「新统」的实际应用 187
(一)由「无字天书」到「有字人书」 187
(二)对五四的总批判 188
(三)「现代化」和「西化」的分疏以及道德的继承和转化 194
(四)「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198
四、《新世训》——「新统」的生活方法 202
(一)《新世训》的成书 202
(二)《新世训》之所以新之故 204
五、《新原人》的天地境界 209
六、《新原道》与《新知言》的判教 215
第六章 旧德新诠之一:「尊理性」与「行忠恕」 217
一、「尊理性」 217
二、「行忠恕」 225
三、「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231
第七章 旧德新诠之二:「道中庸」 245
一、中庸的理论预设及其基本局限 246
二、「矫枉必须过正」的反中庸的激进主义思潮 257
三、冯友兰对中庸之道的新诠释 272
(一)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什么 272
(二)为什么要行中庸之道 279
(三)如何行中庸之道 288
四、馀论 299
第八章 旧德新诠之三:「为无为」与「应帝王」 303
一、由「有为」到「无为」 304
二、「尽能全性」——「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 311
三、冯友兰对「无为」的新诠释 321
(一)「因势而为」的「无为」 324
(二)「顺理而为」的「无为」 325
(三)「率性而为」的「无为」 327
(四)「无所为而为」的「无为」 331
(五)由道家再回到儒家 341
四、「应帝王」 345
五、馀论 364
第九章 一场欢喜一场空 367
一、日本投降 367
二、焦头烂额 378
三、虽信美而非吾土 404
第十章 棋差一著——「去」与「留」的抉择 409
一、对国府的彻底绝望 411
(一)内战再起 413
(二)恶性通膨 414
(三)学潮汹涌 416
(四)败局已定 419
二、冯友兰的计度思量 422
(一)不为国府殉葬 422
(二)绝不当「白华」 423
三、留平抉择的合理化 429
(一)为了保存清华 430
(二)解放军也是中国人 431
(三)知识分子还是有用的 432
(四)花落春犹在 433
四、自我感觉良好 435
(一)本人不是地主 435
(二)不是国民党 436
(三)思想左倾,与中共无仇怨 436
五、对「新理学」的感觉尤其良好 439
(一)新理学是反唯心主义的 439
(二)新理学对国族有大功 441
(三)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之大成 442
六、造化弄人,天道不仁 444
结语 447
徵引书目 459
索引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