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经穴图表 1
一、手太阴肺经 2
二、手阳明大肠经 6
三、足阳明胃经 12
四、足太阴脾经 24
五、手少阴心经 30
六、手太阳小肠经 33
七、足太阳膀胱经 38
八、足少阴肾经 56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 64
十、手少阳三焦经 67
十一、足少阳胆经 74
十二、足厥阴肝经 87
十三、任脉 92
十四、督脉 100
十五、十四经脉长短尺寸丈数表 108
十六、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及虚实脉补泻 108
十七、古代周身名称骨度表 111
十八、奇经八脉交会起落穴名病象表及图 116
第二卷 针灸要诀 131
一、针式总论及图解 132
二、进退针手势图解 134
三、针刺方向图解 136
四、补泻手诀 138
五、注痛十一诀 142
六、出血针减痛四手诀 144
七、刺头上五行各穴出血之经验 145
八、刺手足十二井穴及臂腿舌鼻牙床出血之效验 146
九、刺穴浅深不必拘泥《铜人》、《素注》之分寸 146
十、泻气泻血以十二经气血多少为标准 147
十一、晕针挽救诀 148
十二、预防折针诀 149
十三、消针毒法 149
十四、针刺禁忌 150
十五、论中国灸法起源及历代传为治病之要诀 155
十六、灸法经日本医士实验 156
十七、艾炷高低广狭 157
十八、隔物灸不如着肉灸 157
十九、已刺未刺皆可灸 158
二十、三里 灸 158
第三卷 按摩十法 159
一、指针按摩术 161
二、摸法 162
三、推法 164
四、剁法 165
五、敲法 166
六、拿法 167
七、广法 168
八、抖法 169
九、伸法 171
十、活法 172
十一、意法 175
十二、催别络法 175
十三、醒气法 175
十四、针刺指针相继为功 177
十五、验案 177
第四卷 针灸验案 185
一、头痛 186
二、鼻渊刺法宜取胆经 187
三、缩阳证 187
四、迎风流泪 188
五、多针灸则能有子之经验 188
六、痰气隔胸上下不通 189
七、牙痛宜辨经别穴泻气散风出血 189
八、伤寒 190
九、小儿痘后中风痰郁气喘不能睡卧食乳 191
十、小儿咽喉肿痛气喘失音 192
十一、小儿霍乱昏厥与痘毒内攻之昏厥不同 192
十二、胎前多针灸则分娩较易而产后亦少病患 193
十三、半身不遂 193
十四、脚气与半身不遂之针灸法不同 194
十五、手足冷痹麻木不能伸屈 195
十六、下半身痿废及寒邪聚结小腹 195
十七、块邪误补宜多针泻 196
十八、大小便不通 196
十九、咽喉肿痛宜分经辨穴 197
二十、右臂不举 197
二十一、牙关紧闭 198
二十二、宿食病 198
二十三、咳嗽失乳 199
二十四、产月内中风瘀血壅闭腹内 199
二十五、瘀血聚结腹内 199
二十六、孕妇嚏气不已 200
二十七、疟疾 200
二十八、不时失笑 200
二十九、小便淋浊肿痛 201
三十、疝气偏坠 201
三十一、遗精十数年不愈 202
三十二、年老中风周身疼痛未能仰卧转侧 203
三十三、气利 203
三十四、里急后重腹中绞痛红白痢 204
三十五、大头风 204
三十六、隔食不下 204
三十七、腰痛 205
三十八、跌打损伤 206
三十九、转筋腿痛 207
四十、水肿 207
四十一、口歪眼斜 208
四十二、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 208
四十三、吼喘气促未能仰卧 209
四十四、战后黄疸病发现之针灸法 209
四十五、瘿气 210
四十六、虚中夹实 210
四十七、少阳中风鼻窍不通时流清涕 211
四十八、疮疾早针灸即能消散 212
四十九、疮疽疔 213
五十、手掌疮被刀割开愈后五指不利伸屈 213
五十一、右肘阴疽误治 214
五十二、右腮肿痛证 216
五十三、足趾外伤肿痛 216
五十四、寒邪腹痛 216
五十五、右胁疼痛不能吸气 216
五十六、举重伤肾腰痛不能略伸 217
五十七、斑疹伤寒 217
五十八、右眼外眦红肿及黑睛下发生白点 218
五十九、妇人干血痨 218
六十、气闭急救法 219
六十一、痛哭后神志失常 219
六十二、臂部肿块灸治法 219
六十三、指针加灸治疗经血阻滞证 219
六十四、暴怒伤肝血崩 220
六十五、回食病及孕妇吐水 220
六十六、右手背及手掌红肿将成疮疾 221
六十七、产后食积中风身面浮肿 221
六十八、牙关紧闭不能开口食物 222
六十九、行经时小腹疼痛 222
七十、霍乱四厥邪气攻心 222
七十一、大腿根疮疾 223
七十二、心痛牙关紧闭目珠上吊 223
七十三、喉痛 224
七十四、右手背结核坚硬推转活动 224
七十五、风湿中经周身强直不便行动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