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外国企业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介入》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秀兰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1504944
  • 页数:314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解读了低碳经济为何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特别是立足低碳城市发展,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国际制度和策略,以及欧、美、日等国低碳技术的创新概况等,并指出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市场介入和路径。

第一章 概述 8

第二章 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低碳城市 8

第一节 低碳城市——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8

一、低碳经济是何物 8

二、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 9

三、低碳经济的体现 9

第二节 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10

一、发展低碳城市的背景 10

二、低碳城市的内涵 10

三、低碳城市的实现途径 11

第三节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实现途径 13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13

二、中国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 15

第三章 促进低碳经济的国际制度和策略 21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定义 21

一、气候变化的定义 22

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气候变化定义 22

三、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下的气候变化定义 22

四、容易理解的气候变化定义 23

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考虑 24

一、政府与政府间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 25

二、联合国框架下的公约 29

三、京都议定书 32

四、巴厘路线图 34

第三节 气候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6

一、气候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7

二、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 37

三、特别受影响的系统、行业和区域 40

四、海洋酸化 41

五、极端事件 42

第四章 坎昆会议解读 44

第一节 坎昆会议的背景 44

第二节 坎昆会议谈判的关键问题 45

一、《哥本哈根协议》的法律化 45

二、各国减排目标的确立 46

三、发达国家新技术的转让问题 46

四、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的保障 46

第三节 坎昆会议的成果 48

第四节 对坎昆会议的思考 49

一、中国以攻代守——保护国内经济增长畅通 49

二、低碳经济已成为中国绕不开的话题 49

三、中国应对的策略和任务——“十二五”的经济增长和减排考验 51

四、中国征收碳税的可能性 52

五、2011年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的展望 53

第五章 欧美日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创新 57

第一节 欧盟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旨在主导国际规则 57

一、欧盟低碳经济的政策理论基础——《斯特恩报告》 57

二、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手段 62

三、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手段:温室气体的排放贸易体制 67

第二节 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路径”——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平衡之道 72

一、布什政府时代策略 72

二、奥巴马政府时代的“绿色新政” 74

三、智能电网——“绿色新政”的重中之重 78

第三节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创新——低碳社会的构建 81

一、日本低碳社会的构想背景 81

二、日本实现低碳社会采取的政策措施 83

三、日本构建低碳社会的现实意义 88

第六章 欧美日国际低碳技术创新 92

第一节 欧盟的低碳技术创新——欧盟能源战略技术计划 92

一、能源战略计划的背景 92

二、欧盟“低碳”计划的主要内容 93

三、欧盟发展低碳技术的具体举措 97

第二节 美国的低碳技术创新策略 100

一、第一阶段的气候变化技术项目 103

二、气候变化技术项目规定的技术行动 106

三、奥巴马时期的低碳技术创新 118

第三节 日本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121

一、日本低碳技术创新的能源战略——新国家能源战略 121

二、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战略——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 126

三、日本低碳技术开发路线图 128

第七章 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和政府综合政策评价模型 134

第一节 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一:以低碳经济为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 134

一、以经济增长为框架的低碳城市的内涵 136

二、以经济增长为框架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 139

三、以经济增长为框架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 141

四、以经济增长为框架低碳城市的支撑体系 143

第二节 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二: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框架的主体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145

一、低碳的城市的主体功能要素 148

二、我国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151

三、总体规划下的低碳城市形体结构规划评价指标 154

第三节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三:中国政策评价模型的利用 155

一、地方政府拉闸限电举措引起的思考 155

二、中国综合政策评价模型 161

第八章“低碳”框架下我国清洁能源和技术的投融资现状 172

第一节“低碳”框架下国际国内清洁能源和技术创新的投融资现状 172

一、国际资本对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资现状 172

二、中国对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发展的投融资现状 188

三、中国的能源合同管理现状 192

第二节 影响中国“低碳”领域投融资的主要因素 198

一、投资商对清洁能源产业的风险因素考虑 198

二、投资商对清洁能源和能效领域投资的成本收益的考虑 202

三、清洁能源行业投融资的综合风险因素 206

第三节 当前中国清洁能源和能效领域的主要融资渠道 209

一、财政专项资金 209

二、银行信贷 211

三、资本市场 213

四、风险投资 215

五、私募基金和信托基金 216

六、国际机构对新能源和技术领域的项目支持 217

第九章 外国企业对中国低碳城市发展市场的介入和路径 220

第一节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市场机遇 220

一、对中国低碳城市市场的理解与把握 223

二、低碳城市发展中政府对于国外公司的政策待遇与执行 225

第二节 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低碳城市市场的主要困难 226

一、低碳城市的客户及客户关系的有效处理 227

二、外国公司低碳城市业务盈利模式挑战——国家有效的长期激励政策的不连续性 228

三、当地资源,当地管理,当地决策 230

第三节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能力与知识产权保护 231

一、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能力 231

二、与当地公司的合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232

第四节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低碳城市市场的主要路径 233

一、跟踪中国低碳城市进展——多种模式介入中国低碳城市项目 233

二、参与低碳示范城市与中国低碳城市技术标准的制度的建设 235

三、利用国际低碳技术优势实现技术的中国市场转化 236

四、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扩大在中国的研发能力-发展中国低碳技术 237

五、采用更广泛的开放式国际合作模式 238

后记 240

致谢 242

主要参考文献 243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243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248

附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0年度报告》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