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观点 7
欲望叙事对文学道德理想的消解 7
新形势下关于文学道德评价的若干思考 15
在当代文学中的“中国经验”讨论会上的发言 23
都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学——在武汉8+1城市圈文学论坛上的发言 25
文艺道德建设与和谐文化构建 28
Ⅱ 综观 41
改革开放三十年武汉文学的发展历程 41
三峡抒情与三峡叙事:宜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 56
荆州文学的新局面 86
关于武汉作家集体形象的一个说法 94
一九九四——二○○○年的武汉文学艺术 100
二○○二——二○○三年的武汉市文学创作 105
湖北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的新起点 110
农村题材的创作能否再度繁荣 113
Ⅲ 刘醒龙论 117
刘醒龙及其小说创作 117
生命的意义源泉及对劳动的审美——评《生命是劳动与仁慈》 123
当前农村题材创作的新收获——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痛失》 133
从《圣天门口》看武汉的长篇小说创作 137
《圣天门口》的道德审美 140
附:刘醒龙主要创作目录 144
Ⅳ 邓一光论 147
邓一光及其小说创作 147
“我们”没有输掉竞争——评《我是一个兵》 151
对《家在三峡》的一次细读 153
社会历史视野下一种开放的英雄主义——评邓一光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 157
传统对女性的压抑——评邓一光的长篇《一朵花能不能不开放》 166
对自然的解与构——读《从大地走向大地》 168
附 邓一光主要创作目录 170
Ⅴ 小说家与小说 173
评陈应松的小说集《大街上的水手》 173
立足民族历史文化,关注民族女性命运——评土家族作家叶梅的小说创作 176
彭建新以武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创作 182
从思考中获得救赎——读徯晗的中篇小说《私人词典》 186
从《巨骨》到《画眉深浅》——谈何存中的中篇小说创作 188
评吕幼安的两部教育题材中篇 191
李修文的青春爱情小说创作 194
一个50后作家叙述的80后生活——评刘爱平的长篇小说《繁华城》 197
马竹和马竹的小说 201
走出对亲人的道德自责——评马竹的《父亲不哭》 204
一个诗人与一个朝代的往来——评李叔德的长篇新作《孟浩然新传》 208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小说——评杨中标的长篇小说《青春是一条地下狗》 210
警察为什么需要文学——以李培刚的《命运回归线》为例 212
警察形象的再塑造——评鲁艺兵的长篇小说《我是警察》 217
媒体及媒体时代的生活——评易飞的长篇小说《无冕之王》 221
对苹果情有独钟——读曾祥顺的《汉口商人》 225
战争中的道德问题——评阎刚的小说 227
以爱的方式能够复仇吗——评千里烟的长篇小说《我和母亲的情人》 230
Ⅵ 诗人与诗歌 235
心之歌——读殷增涛的诗歌 235
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的姿态——评车延高的诗歌创作 237
现代性焦虑中的一种温暖——读车延高的诗歌 244
对乡村的一种道德意味的呼喊——评田禾的《喊故乡》 247
从乡土抒情到人生沉思——评《梁必文诗选》 251
王新民的诗歌主张及其实践 255
王新民的“沉默”——读《泅渡》 261
一○一首诗编织的湖乡平原——评邹平的《傍水而居》 263
诗人任蒙及其创作 267
有一个梦幻没有抵达的港口——评胡鸿的诗集《美丽的忧伤》 272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后现代情怀——评鲁西西的诗歌 277
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序《秋日的玫瑰》 286
Ⅶ 散文家与散文 291
武汉报告文学创作的突破——评长篇报告文学《你是一座桥》 291
在艺术审美与思想内涵之间保持张力——评任蒙的散文创作 295
散文也可以是一种优雅的批评——评阿毛的散文 297
典雅的叙述与智慧的抒情——评卢苇的散文集《文雅英分》 301
巴人历史的文化解读——评邓斌的长篇文化散文《巴人河》 303
一部大气的法制文学文本——读邓宜平的《律师手记》 307
Ⅷ 附录 311
李鲁平评论创作年表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