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的逻辑》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映芳编
  • 出 版 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08039118
  • 页数:4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城市开发运动、市民维权运动,及城市社会结构中国家、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序章 几点反思与归纳 1

一 中国正在发生什么——现实判断与理论参照 2

二 “城市”与国家 17

三 城市中国的体制与逻辑 26

第一部分 城市化 43

第一章 “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 43

一 问题指向及核心概念 43

二 制度安排与变动 47

三 第三身份的建构与认同 55

第二章 “利益链”如何形成:城市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机制 62

一 城市的排斥与吸纳 63

二 企业的选择:“非市民”成为廉价劳动力之源 66

三 城市下层居民&城郊农民:特殊的房东阶层 70

四 基层行政部门:变“外来人口”为利益之源 74

五 关于“利益链” 77

第三章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84

一 “城市化”与“市民化” 85

二 就业难与被问题化的“征地农民” 87

三 征地人员为什么“竞争”不过外来民工? 92

四 征地人员的非市民待遇和市民意识 99

附 “城市化”质疑 104

第二部分 城市开发 113

第四章 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上海棚户区的实例(1949—1979) 113

一 中心与边缘:城市空间结构的延续 113

二 棚户区改造 120

三 “下只角”:城市贫困的固化 130

四 结语 138

第五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 143

一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144

二 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149

三 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162

四 进一步的讨论 171

第六章 城市开发与住房排斥:城市准入制的表象及实质 179

一 土地开发与城市的吸纳&排斥 180

二 城市门户开放与市民待遇体系的演变 184

三 为什么是“合法固定住所”:对乡城迁移人员的空间&住房排斥 197

四 结语 206

第三部分 都市运动 213

第七章 利益结构的断裂——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 213

一 城市贫困群体利益受损状况 214

二 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的基本情况 219

三 社会利益结构的断裂 224

四 关于“上访闹事”:贫困群体被“刁民&暴民”化的机制 229

附 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 234

第八章 行动力与制度限制:都市运动中的中产阶层 252

一 问题说明 252

二 中产阶层的行动选择、运动效果及其影响要素 258

三 问题讨论 267

四 结语 277

第九章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280

一 “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 280

二 关于国家—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 293

三 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制度关系 302

四 简短的结语 311

附 公民社会,一些共识在形成 317

第四部分 城市社会结构 325

第十章 国家与家庭、个人——城市中国的家庭制度(1949—1979) 325

引子 将“家庭”放回“社会结构” 325

一 家庭政策及其对个人的规定性 329

二 “国家”与“个人—家庭”的互动:“知青政策”的例子 342

三 问题讨论:国家—家庭—个人关系的多义性 351

四 结论 358

第十一章 城市贫困的新问题——基于上海市的调查 363

一 社保系统未覆盖的城市贫困 364

二 城市贫困的再生 373

三 城市贫困与城市下层的激进主义 385

第十二章 转型期社会开放度的中俄比较——比较历史社会学的尝试 389

一 从富裕层出身看中俄社会开放度的差异 390

二 如何说明差异 393

三 关于身份制和等级特权制度:对转型前中国和苏联社会分层系统的再考察 399

四 社会分层系统自我颠覆和调整的不同样态 401

五 八九十年代两国社会开放度差异的形成 405

六 简短的结语 407

第五部分 认识论/方法论 413

第十三章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及城乡关系 413

一 社会学与中国认识 413

二 “乡土中国”:被单性化的传统中国 419

三 乡土性与中国的现代性 426

第十四章 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 432

一 早期社会调查中的城市下层研究 432

二 社会学重建以来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437

三 城市下层研究面临的课题 439

第十五章 在范式与经验之间——我们如何接近问题 445

一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科学的“先天缺陷”? 445

二 研究者主体与范式、经验的关系 450

三 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实现对范式和主体的双重超越? 457

第十六章 异常性揭示与正常性赋予——社会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 468

一 社会的正常性—异常性 469

二 中国社会的“自我正常化”运动 474

三 正常性赋予与异常性揭示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