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总序 1
昭慧法师序 1
自序 1
第一辑 侧写道影 3
第一章 台湾第一位和尚博士 3
第二章 学术成就与佛教思想 5
一、关於「人间佛教」的诠释 5
二、关於龙树空义的诠释 7
三、关於中国佛教的诠释 8
四、结论 9
第三章 孤独的佛教哲人 11
第四章 当代台湾人间佛教思想的领航者 15
第二辑 承先启后 29
第五章 当代台湾净土思想的新动向 29
一、前言 29
二、有关探讨《净土新论》的使用材料说明 33
三、关於净土思想渊源的检讨问题 36
(一)杨白衣先生的观点 36
(二)印顺导师的观点 38
(三)印、杨两人的观点分析 38
四、对传统西方净土念佛往生的检讨问题 39
(一)印顺导师的观点 39
(二)张澄基先生的观点 41
(三)杨白衣先生和圣严法师的观点 43
五、《净土新论》所涉及的时代意识与印顺导师的净土思想变迁之关系 45
(一)从《印度之佛教》到《净土新论》的思想发展 46
(二)从太虚大师到印顺导师的思想转变 47
六、《净土新论》发表后的冲击与检讨 54
七、结语 58
第六章 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战前虚、印两师思想分歧之探索 67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 67
二、争辩的缘起——太虚大师对印顺导师诠释「人间佛教」的异议 70
三、关於「大乘三系思想」的争辩问题 74
四、印顺导师对「人间佛教」的诠释及其质疑 76
五、太虚大师为中国佛教的辩护及其时代关怀 82
(一)关於中国佛教的优点及其新体系建立之道 82
(二)关於中国佛教的「顺应潮流」问题 87
六、结论与讨论 92
第七章 从胡适博士到印顺导师——关於中国唐代禅宗史研究近七十年来的争辩与发展 99
一、前言 99
二、初期的胡适禅宗研究与忽滑谷快天 101
三、初期在大陆学界的冲击与回应 111
(一)汤用彤的回应 112
(二)陈寅恪的回应 116
(三)单不庵的回应 119
(四)太虚的回应 120
(五)胡适抱怨学界对其禅宗研究冷淡对待的原因分析 122
四、中期在大陆学界的冲击与回应 127
(一)初期胡适禅宗研究的核心见解 128
(二)罗香林的回应 130
(三)谢扶雅的回应 131
(四)何格恩的回应 133
(五)李嘉言的回应 134
(六)吕澂的回应 135
(七)钱穆的回应 136
(八)钱穆解读《坛经》方法的再检讨——与罗香林和印顺的比较 140
五、胡适禅宗研究对战后台湾学界的冲击与回应 144
(一)战后来台之前的胡适禅宗研究 144
(二)返台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之后的胡适禅宗研究 146
(三)胡适禅宗研究初期在战后台湾造成的冲击与回应——来自释东初的批评 149
(四)胡适的反佛教心态及其对虚云禅师的连番质疑 151
(五)胡适禅宗研究的教内同情者——圆明(杨鸿飞)与印顺 155
(六)关於一九六九年在台湾展开的禅宗研究大辩论 158
(七)钱穆与杨鸿飞的连番交手 159
(八)澹思(张曼涛)在钱、杨交手后的批评及其谬误 165
(九)胡适禅宗研究大辩论后的新结晶——印顺的博士学位与《中国禅宗史》的研究 170
(十)印顺再次对胡适禅宗观点的评破 174
六、结论 176
第八章 印顺导师的佛教研究方法学之重要性——以个人探索方法学的经验为例 203
一、前言 203
二、个人研究经验的回顾 204
三、曾尝试的三种途径及经验 206
四、印顺导师的「佛法研究方法学」之发现 210
五、结论 213
第三辑 人间烟火 219
第九章 「佛学研究与修行」答客问 219
第十章 质疑与答辩——覆陈、悟二文的指摘 233
第十一章 关於《法海微波·序》的一些反思 243
第十二章 冰雪大地撒种的痴汉——〈台湾当代净土思想的新动向〉读后 249
第四辑 后继有人 257
第十三章 平凡的罗汉·不平凡的妙心——序传道上人的《妙心文集》 257
第十四章 人间佛教律学研究的再出发——序清德法师著《印顺导师的律学思想》 263
第十五章 当代台湾佛教精英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实录 267
第一部分:主题报告内容 268
导论——生命经历简介 271
(一)金字塔型的威权结构 274
1.寺院部份 274
2.佛学院的教育方式 279
3.威权心态的婆媳原理 284
4.威权形成的制度阴影 285
5.小结与实例 290
(二)僧团经济生活的忙碌和执事眼光局限的问题 293
(三)两性的权力结构问题 301
(四)社会歧视的社会教育 316
第二部分:问答与交流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