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 1
(A)已往成绩之检讨 1
(B)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4
(C)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14
(D)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17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21
(A)略说古文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21
(B)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略考 23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24
(二)殷民族略考 43
(三)结语 56
(C)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58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58
(二)殷周关系 61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63
(D)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68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68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71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74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77
(A)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77
(B)古代中国思想之重要观念 79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80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83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87
(C)附论原始信仰 91
(一)人格天观念 91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94
(三)「命」观念 97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102
(上)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102
(A)儒学之源流问题 102
(B)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107
(一)孔子之生平 107
(二)孔子之学说 110
第一:孔子学说之内容 111
(a)孔子之基本理论 111
(1)「礼」与「义」 112
(2)仁 118
(b)引申理论 122
(1)「正名」观念与政治思想 122
(2)「直」观念与价值判断 127
(3)「忠恕」与成德工夫 130
第二:孔子之精神方面 134
(a)孔子对文化问题之态度 136
(b)孔子对「自我问题」之态度 147
(c)孔子对理论学说之态度 152
(三)孔门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155
(下)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159
(A)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159
(B)孟子之学说 162
第一:心性论 162
(a)性善与四端说 163
(b)义利之辨与驳告子之说 165
(c)养气与成德工夫 710
第二:政治思想 177
(a)民本说(政权转移问题) 179
(b)仁政与王道 180
(c)仁之效用化及德治观念 183
第三:其他理论 184
(a)社会分工观念 184
(b)史观问题 189
(c)天,性,命之关系 192
(1)「天」与心性 194
(2)「性」与「命」 197
(3)「天」与「命」 199
(4)「天」之地位 201
第四章 道家学说 205
(A)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205
(B)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213
(一)老子其人 213
(二)老子其书 232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237
(C)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253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253
(二)庄子之思想 256
(a)形驱我之否定 256
(b)认知我之否定 265
(c)价值观念与文化观 275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289
(A)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289
(B)墨子之思想 290
(一)兼爱 291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293
(三)尚同与国家论 297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299
(C)墨辩 306
(一)墨辩之时代 306
(二)墨经中所涉之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309
(a)合同异 310
(b)离坚白 311
(c)类观念 316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317
(a)同异问题 317
(b)坚白问题 320
(c)名与谓 321
(d)一般知识之解析 322
(四)墨经中所涉之知识问题 322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329
(A)前言 329
(B)荀子之生平 330
(C)荀子之学说 331
(一)性恶与师法 333
(二)心与天 336
(三)君与礼 339
(四)「学」观念与「正名」 344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351
(A)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351
(B)韩非思想之特色及其传承 353
(C)韩非子之思想 359
(一)论治乱 360
(二)论主权 362
(三)「势」与「明」 364
(四)二柄与虚静 368
(D)韩非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370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375
(A)名家之立场及特性 375
(B)公孙龙子之理论 380
(C)关于「名学」一词之讨论 390
后序 399
第一:关于胡冯之书 399
第二:关于「天」观念 404
第三:关于方法问题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