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
一、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产物 2
二、19世纪上半叶欧洲自然科学成果和优秀社会理论的结晶 5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 1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严整的理论体系 1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1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 19
第三节 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21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21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23
三、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24
第一篇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8
第一节 人类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研究和探索 28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8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0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1
第二节 运动、时间、空间 3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5
二、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39
第三节 意识 42
一、意识的起源 42
二、意识的本质 43
三、意识的作用 45
第四节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7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47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8
第二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50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50
一、联系的普遍性 50
二、联系的多样性 54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56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原因 56
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5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0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61
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2
第三章 物质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65
第一节 质量互变规律 65
一、质、量、度 65
二、质量互变 68
三、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69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72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2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7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77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80
一、辩证的否定 80
二、否定之否定 82
三、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4
第四章 物质世界联系与发展的主要范畴 88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88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88
二、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90
第二节 原因和结果 91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91
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93
第三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95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95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96
第四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99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9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00
第五节 内容和形式 102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02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03
第五章 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辩证运动 106
第一节 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06
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 106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 108
第二节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1
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11
二、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 113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7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120
一、由实践到认识 121
二、由认识到实践 124
三、认识运动的全过程 127
第六章 真理 131
第一节 客观真理 131
一、真理是客观的 131
二、真理和谬误 134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36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36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36
第三节 实践在检验真理中的作用 138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39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和不确定 140
三、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43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4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44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必要性 145
第七章 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 148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 148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148
二、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51
三、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55
第二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57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58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59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161
第三节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3
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163
二、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167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170
第四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1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171
二、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73
三、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75
第八章 群众、个人和社会进步 17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力量 178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78
二、人民群众创造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180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83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85
一、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85
二、个人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186
第三节 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187
一、人的本质 187
二、人的价值 188
三、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9
第二篇 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 192
第九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92
第一节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 192
一、商品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 192
二、商品 194
三、货币 199
四、资本 20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过程 205
一、价值规律自发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05
二、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07
三、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 210
第十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213
第一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 213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13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216
三、资本主义工资 217
四、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18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实现 220
一、资本循环 220
二、资本周转 222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225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分割 229
一、利润和平均利润 230
二、资本主义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232
第四节 剩余价值规律 236
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36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237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24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40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 240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242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4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经济危机 246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246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247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249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和意义 251
第三节 资本积累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52
一、资本积累 252
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55
三、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258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60
第一节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变化 260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260
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261
第二节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265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265
二、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267
三、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 269
四、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 272
第三节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275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演变 275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77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 278
第十三章 现代资本主义特点及其历史命运 282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282
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282
二、资本主义垄断阶段 283
第二节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286
一、国内垄断的新发展 286
二、国际垄断的新发展 289
三、国家垄断的新发展 290
第三节 战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新形式 292
一、推行“资本民主化” 292
二、实行“管理民主化” 293
三、实施.“福利制度化” 295
第四节 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296
一、经济发展与停滞的两种趋势 296
二、各种“救世良方”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命运 298
第三篇 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303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03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03
一、莫尔、闵采尔和康帕内拉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03
二、温斯坦莱、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08
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312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317
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17
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319
三、科学地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323
第十五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27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 327
一、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327
二、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 329
第二节 过渡时期是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 331
一、过渡时期的科学定义 331
二、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 332
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 334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证 335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 335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338
第四节 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变为现实 339
一、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 339
二、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面临的实际问题 342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国策 344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 3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48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 348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49
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35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35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354
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 356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358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3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特征 361
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361
二、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364
三、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66
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特征 369
一、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369
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371
三、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3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征 37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核心 375
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意义 377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途径 378
第十八章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381
第一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381
一、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81
二、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条件 381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要实现 384
一、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386
二、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388
三、立足现实,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390
后记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