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 10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12
基础篇 16
第一章 阴阳五行 16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1
第二章 藏象 26
第一节 五脏 27
附:心包 28
附:命门 35
第二节 六腑 36
附一:脑 38
附二:女子胞 38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8
第三章气、血、津液 44
第一节气 44
第二节血 47
第三节 津液 48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9
第四章 病因与发病 52
第一节 病因 52
第二节 发病 62
第五章 预防与治则 65
第一节 预防 65
第二节 治则 67
第六章 诊法 74
第一节 望诊 74
第二节 闻诊 82
第三节 问诊 84
第四节 切诊 91
第七章 辨证 100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00
第二节 气血辨证 108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11
第四节 外感热病辨证 111
针灸篇 117
第八章 经络学说 117
第一节 经络的概述 117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2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99
第九章 针灸疗法 218
第一节 针灸疗法概述 218
第二节 针灸治疗常见疾病 223
第十章 内科常见病证 228
感冒 228
咳嗽 229
喘证 232
哮证 234
肺痈 236
头痛 238
胸痛 241
胃痛 243
呕吐 245
泄泻 247
痢疾 250
胁痛 253
便秘 254
黄疸 256
臌胀 258
血证 260
眩晕 266
腰痛 268
中风 269
水肿 272
淋证 275
消渴 277
痹证 279
不寐 281
第十一章 外科病证 284
痈 284
疽 285
疗 287
疖 290
流注 291
癣 292
第十二章 妇科病证 297
月经不调 297
带下病 303
妊娠恶阻 305
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 306
子肿 308
产后腹痛 310
第十三章 儿科病证 312
惊风 312
疳积 316
小儿腹泻 319
麻疹 322
后记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