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尊长篇 3
巴金先生 3
新春访巴金 8
梅园联句——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一 10
庙港蚕村——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二 13
松陵话棋眼——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三 16
苏北探异同——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四 19
卡拉罕到淮阴——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五 24
合肥舌战——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六 26
温州看市场——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七 29
桥头富市穷镇——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八 32
退思园答客问——中国小城镇研究的根和叶之九 35
《沿海六行》序 38
一介书生的六十个春秋——费孝通《经历·见解·反思》读后 42
东京航柬——致费孝通先生的信 45
老来依然一书生——与费孝通先生常州半日谈 48
费老这二十年 52
风雨雷电的四年——彭冲在上海 55
陈大羽与他的公鸡《迎春》画 70
三老礼让 74
鹤见和子 如荷之高雅——为日本《鹤见和子曼荼罗》而作 77
故乡明月千重光——写在《地方精神的闪光》出版之前 79
读范文澜 83
坚强如钢 寂寞如铁——忆江老 86
高风——忆刘老 90
我之跌入文海——追念陈光同志之一 92
严师督导下的六年半——追念陈光同志之二 95
自有丰碑在——忆宫老 99
追念顾愉 101
鞠躬尽瘁在此身——忆云飞 103
访亚明村居 106
城镇乡村篇 111
为新世纪小城镇祝福 111
无奈吴县留不住——致苏州市委书记的一封信 113
我和《经济参考报》 115
中国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一 119
“节制闸”和“蓄水池”——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二 121
小城镇建设关系到“四化”全局——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三 123
起用能人 重用创业者——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四 125
要有一支好的供销队伍——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五 127
从实际出发 扬长补短——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六 129
小而专 小而精——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七 131
面临新竞争 更上一层楼——江苏乡镇企业的兴起之八 133
多层次、多领域的城乡联合——江苏乡镇企业新势头之一 135
以最快的手段获得市场信息——江苏乡镇企业新势头之二 137
精益求精 狠抓质量——江苏乡镇企业新势头之三 139
大力兴办第三产业——江苏乡镇企业新势头之四 141
领导部门跟着基层转——江苏乡镇企业新势头之五 143
军民协作多 经济效益高——江苏乡镇企业新势头之六 145
农村繁荣和农民致富的道路——介绍“苏南模式”之一 146
评价“苏南模式”的三条标准——介绍“苏南模式”之二 149
在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独特位置——介绍“苏南模式”之三 153
有独到之处 亦有待完善——介绍“苏南模式”之四 155
农民增收与文化程度息息相关 157
甪直人的精神 159
创出高于“四千四万”的精神 161
古镇名镇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163
实行镇管村体制势在必行 165
乡镇建筑形态的六大原则 168
小城镇设计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 173
设计需要灵感 175
有关小城镇的一场世纪争论 177
喜怒哀乐篇 181
命运——《鲈乡萍踪》前言 181
秋色的悲壮 184
密特朗与大象 186
也说西康路上 188
善于 190
溺爱 192
守松守信 194
何必在请柬上摆阔气 196
为一场演出的好风气喝彩 198
谈谈“从恶如崩” 201
提倡一点“君子之风” 203
邑有流亡愧俸钱 205
由此及彼的感想 207
有以为继 209
爱之厚薄观 211
年年有余 212
半点不薄白衣人 214
敬老养老不是“封建孝道” 216
正确处理职业差别和兴趣距离 219
家庭观念 221
贵在埋头苦干 223
理·利·情·义·法——《中国社会报》笔谈 225
一句未必适宜的开场白 227
形象不是包装 229
曹爽、曾国藩与幕僚 231
蒋干、何晏之流:又是一种幕僚 234
窘 236
春在啬园 238
吃面 240
咸鸭蛋 242
对正义的固执是一种美 244
布衣的感觉——致苏州市长的一封信 246
在上海为何看不到江苏频道 247
狮子林得砚 249
天涯海角篇 255
书生出游 255
扬州记诗 257
镇江记趣 259
山西记水 261
吐鲁番记热 263
滕王阁的魅力 265
夏天,上海比南京热 268
我看日本人的待客之道 270
青藏路上 273
轩辕故里行 279
开封买画记 282
元帅归根处 草木也情深 284
诗画漓江 285
桂林游经 287
贵州归来的杂说 290
龙虎山·道教·天师府 294
广岛之惑 299
别府湾畔温泉镇 303
在克洛德夫妇家里作客 305
铁塔下的打工者 308
威尼斯失伴 310
开普敦大火与沪宁大雪 313
好望角归来——南非记游 316
令人欣羡的大自然——南非记游 319
红场情结 321
冬宫半日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