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思想史2 中国部1》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
  • 出 版 社:大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9574470423
  • 页数:48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部 221

第一编 准备时代 221

概说 221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223

第一节 安世高之习禅与其译经 223

第二节 安世高入洛年代及其译出禅经 224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 227

第一节 支谶入洛年代 227

第二节 竺佛朔之道行经 228

第三节 支谶之译经 229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231

第一节 支谦渡来年代 231

第二节 支谦之译经 232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235

第一节 康僧会之禅观 235

第二节 康僧会之说明具特色 237

第五章 朱士行与汉人沙门 239

第一节 昙摩迦罗与朱士行 239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241

第一节 竺法护之译经 241

第二节 般若经之地位 242

第三节 法华经之译出 243

第四节 华严经及维摩经 245

第七章 佛图澄及道安之伟业 247

第一节 竺叔兰译经与支敏度之合本 247

第二节 佛图澄之化导 248

第三节 道安之达识及其入灭年代 249

第四节 道安之鸿业 250

第五节 道安之著述与禅门之关系 251

第六节 道安注十二门经之内容 253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255

第一节 汉人之习禅 255

第二节 当时之禅风 256

第九章 庐山慧远与念佛禅 257

第一节 慧远之风格 257

第二节 老庄之学为佛教之渐阶 258

第三节 道安门下与老庄之学 259

第四节 白莲社之创立 260

第五节 慧远入灭年代与其参禅念佛 261

第六节 般若之流通 263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265

第一节 罗什小传 265

第二节 罗什入寂年代 267

第三节 罗什之译经与禅法 267

第四节 译经年代之讹谬 269

第五节 大藏经中之罗什译经 270

第六节 译经之内容 271

第七节 佛陀跋陀罗 273

第八节 佛陀跋陀罗译禅经之内容 274

第九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翻译年代与其编著 275

第十节 佛陀斯那之传承 276

第十一节 禅经题号之讹谬 277

第十二节 佛陀跋陀罗之译经 278

第十三节 禅经广略二本 279

第十四节 《达摩多罗经》非达摩之说 279

第十五节 富若罗与般若多罗不同人 280

第十六节 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非同一人 282

第十七节 《六十华严》之初禅 284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生 287

第一节 道生小传 287

第二节 道生之涅盘经 289

第三节 顿悟成佛说 290

第四节 僧肇 292

第五节 涅盘无名论之卓见 292

第六节 物不迁论肇论疏与禅语 294

第七节 宝藏论之禅味 295

第八节 注维摩经之禅教观念 299

第九节 僧叡之参禅 303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306

第一节 宝云与慧观 306

第二节 玄高小传 307

第三节 惠览之道行 308

第四节 罽宾禅师昙摩密多与其禅经 308

第五节 罽宾诸禅师 309

第六节 求那跋陀罗之楞伽经及其年代 311

第十三章 宝志出世与佛陀渡来 314

第一节 司徒竟陵王弘通大乘 314

第二节 顿悟成佛论之继承堵法瑗 315

第三节 顿悟成佛论之赞同者刘虬 315

第四节 宝志之灵迹 316

第五节 宝志之隐语 317

第六节 宝志为祖师禅之祖耶 318

第七节 宝志偈颂之大旨 319

第八节 佛陀禅师之风格 319

第二编 纯禅时代 323

概说 323

第一章 西域禅观之流行与菩提达摩 325

第一节 自释迦佛至达摩之传承 325

第二节 传灯录所载七佛之偈 326

第三节 道原之谬误 328

第四节 契嵩之谬论 329

第五节 二十八祖付法偈 330

第六节 支彊梁楼是为何人 331

第七节 就那连耶舍译论契嵩之误 332

第八节 念常之妄论 334

第九节 念常其论议之破绽 336

第十节 道原之西来年表后记 336

第十一节 七佛偈之作者 337

第十二节 契嵩就付法藏传之极论 338

第十三节 契嵩之论议不当 339

第十四节 二十八祖之异说 341

第十五节 有部之传承 344

第十六节 各派相承差异之缘由 349

第十七节 拈华微笑之本据如何 350

第十八节 人天眼目之杜撰 352

第十九节 浅川鼎之说 352

第二十节 浅川鼎之评论 354

第二十一节 宋濂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356

第二章 菩提达摩之东来 359

第一节 续高僧传达摩渡来之年代 359

第二节 暗示达摩东来年代四传说 360

第三节 四传说之一致点 362

第四节 达摩入灭年代与佛大先 364

第五节 达摩渡来地点 365

第六节 达摩与梁武之问答 366

第七节 问答之来由与姚兴僧肇之思想 367

第八节 达摩渡江说与归天说 369

第九节 达摩毒害说与只履说之讹传 370

第十节 梁武建碑与祖琇之意先身说 372

第十一节 意生身说为妄论 373

第三章 达摩之教旨 375

第一节 达摩之特色与禅门宗风 375

第二节 皮肉骨髓之说 376

第三节 二入四行说为达摩正统思想 377

第四节 少室六门集与传灯录所示达摩思想 380

第五节 少室六门集之内容与错误之达摩思想 382

第六节 人天眼目之达摩真性偈 383

第七节 楞伽经付嘱说 384

第八节 楞伽经与达摩之思想 385

第九节 楞伽、金刚二经与诸祖 386

第十节 集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387

第十一节 楞伽经之特色 389

第十二节 达摩之中心思想 390

第十三节 达摩理入之说 391

第十四节 直指之一特色及解脱说 392

第十五节 起源楞伽之佛心宗名义 393

第十六节 四十九年一字不说 394

第十七节 五无问业之善用 394

第十八节 三界唯心说 395

第十九节 禅家之心要及心之说 395

第二十节 宗通说通之说与涅盘 396

第二十一节 禅家自称之禅 397

第二十二节 不起一念之说 398

第二十三节 达摩之一心戒 399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403

第一节 僧副与道副不同人 403

第二节 傅翕小传 404

第三节 傅翕传与挥案一下公案及祖琇之妄言 405

第四节 傅翕之信仰与思想根柢 407

第五节 傅翕与老庄思想 408

第六节 傅翕之思想形式 409

第七节 傅翕之禅偈 410

第八节 〈心王铭〉 411

第九节 即心即佛为梁代一思想 413

第十节 鼓山元贤之说 413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415

第一节 慧可小传 415

第二节 正宗记及血脉谱之断臂说 417

第三节 断臂说非传灯录撰者之臆说 418

第四节 断臂说与法琳碑文之价值 419

第五节 断臂实例与法难之说 419

第六节 慧可之教旨 421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423

第一节 僧璨小传 423

第二节 编年通论之僧璨行实 424

第三节 僧璨诸传及谥号 425

第四节 旧唐书与血脉谱之说 426

第五节 续高僧传与传灯录之说 426

第六节 僧璨与南岳慧思之思想 428

第七节 梁代思想之先驱 429

第八节 见性成佛之语与慧可僧璨之思想 431

第九节 慧可参徒慧师之见地 431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与亡名之息心铭 433

第一节 僧稠之风格 433

第二节 僧实与僧达 434

第三节 亡名之为人与其息心铭 435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437

第一节 后周法难与文帝护法 437

第二节 文帝与禅门并炀帝之行业 438

第三节 四祖道信 439

第四节 道信之教旨 439

第五节 道信法融之相见与使用般若经之发端 440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443

第一节 诸传所载法融之行实 443

第二节 法融之心铭 445

第三节 传灯录之说与牛头之禅风 448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449

第一节 唐初诸师活跃 449

第二节 《五灯会元》之〈弘忍传〉 450

第三节 〈弘忍传〉之讹传 451

第四节 最上乘论 452

第五节 最上乘论非弘忍真说之诸证并金刚经 453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457

第一节 六祖坛经为慧能语录 457

第二节 三本不同坛经 459

第三节 曹溪大师别传及其脱稿年代 460

第四节 四书校对之慧能传 461

第五节 有关慧能年代诸说 465

第六节 法宝坛经之慧能思想 467

第七节 自心自性之说 467

第八节 见性成佛暨即心即佛之说 469

第九节 本来面目与王三昧 470

第十节 自性能具万德唯心净土 472

第十一节 慧能之坐禅观 474

第十二节 慧能对死及死后之见地 476

第十三节 金刚经口诀为疑问之作 478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481

第一节 神秀与慧安 481

第二节 慧安之风格 482

第三节 神秀之禅风 482

第四节 慧能神秀禅风之差异及两者之亲密 484

第五节 神秀之心要与楞伽六代相传 485

第六节 神秀门下义福普寂 485

第七节 普寂门人一行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