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聚有,彭蕴斌,汤孝林等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215022404
  • 页数:395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 1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1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2

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4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7

一、自然辩证法创立的渊源 7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4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6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18

第一篇 自然界的辨证法 23

第一章 自然界的系统层次结构 23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表现形态 23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24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24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27

第二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 30

一、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30

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2

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6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38

一、层次结构概述 38

二、自然界的基本层次划分 39

三、自然界层次结构的一般特点 43

四、自然界层次结构的尺度—能量关系 45

第二章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48

第一节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形式 48

一、从混沌到有序 49

二、从一元到多元 54

三、从元素到系统 60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基本特征 64

一、演化的时间箭头:单向双向 64

二、演化的趋势或方向:前进与后退 68

三、演化的时间节律:周期与非周期 72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动力 74

一、自然界演化的自运动和自组织 74

二、相互作用是自然界演化的内部动力 77

三、随机涨落在自然界演化中的作用 82

第三章 人与自然界 87

第一节 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87

一、对象性关系的内涵 87

二、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88

三、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91

四、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中介 94

第二节 人化自然界的产生和发展 95

一、自然界的形态分异 96

二、人化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 101

三、人与人化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104

第三节 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06

一、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紧迫性 107

二、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113

三、实现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人类生存战略原则 115

第二篇 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118

第四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和体系结构 118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性质 118

一、自然科学的性质 118

二、技术的性质 122

三、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12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27

一、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形成 127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31

第五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 137

第一节 自然科学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 137

一、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137

二、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140

三、同一学科内部的理化矛盾 142

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 143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运动 144

一、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 144

二、技术手段内部的矛盾 146

三、主导技术与非主导技术的矛盾 14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模式 150

一、自然科学发展模式 150

二、技术发展模式 162

第六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169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169

一、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169

二、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 172

三、变革社会结构的功能 175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177

一、经济因素的作用 177

二、政治因素的作用 179

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82

四、社会意识形态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84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187

一、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关于科学技术价值观的基本观点 187

二、科学技术价值观评介 190

第七章 当代大科学、高技术及其整体效应 203

第一节 大科学的出现 203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203

二、大科学的基本特征 204

第二节 高技术的形成 212

一、从低技术到高技术 212

二、高技术的基本特征 213

第三节 大科学高技术的整体效应 217

一、科学研究技术化,技术研制科学化 217

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流 220

第三篇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24

第八章 科学技术研究与科学方法 224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认识系统 225

一、科学认识的特点 225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226

三、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客体矛盾 231

第二节 科学技术方法的作用和结构 233

一、科学技术方法概述 233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地位作用 237

三、科学技术方法的分类与结构 239

第九章 科学问题 244

第一节 科学问题 244

一、科学问题及其分类 244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 247

三、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249

第二节 科学问题的选择 251

一、科研选题及其意义 251

二、科研选题的步骤 253

第十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 260

第一节 科学事实 260

一、科学事实概念的规定 260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261

三、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262

第二节 观察和实验 263

一、观察方法 263

二、实验方法 269

第三节 观察实验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 274

一、观察是否与理论无关的纯粹观察 274

二、仪器的作用与观察、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276

三、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277

第十一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280

第一节 科学抽象 280

一、科学抽象的内容 280

二、科学抽象的一般过程 282

三、科学抽象的成果 284

第二节 逻辑思维 292

一、逻辑思维及其一般特点 293

二、比较、分类、类比 294

三、归纳和演绎 297

四、分析和综合 300

第三节 形象思维 303

一、形象思维的特点 304

二、形象思维的形式 304

三、形象思维的作用 305

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306

第四节 直觉思维 306

一、直觉思维的特点 306

二、直觉思维的作用 307

三、直觉思维产生的科学根据和条件 309

第五节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312

一、发散思维 312

二、收敛思维 314

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综合运用 314

第六节 数学方法 315

一、数学方法及其特点 315

二、数学方法的作用 317

三、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 319

第十二章 系统科学方法 324

第一节 系统科学方法概述 324

一、系统科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324

二、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326

第二节 常用的几种系统科学方法 330

一、系统方法 330

二、信息方法 334

三、控制论方法 338

第三节 自组织理论方法 343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43

二、协同学的方法论意义 348

三、突变论的方法论意义 351

第十三章 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354

第一节 科学假说 354

一、假说及其特征 354

二、假说的作用 356

三、理想假说的特征和构造假说的原则 360

四、假说的检验及其向理论的转化 363

第二节 科学理论 365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365

二、科学理论的结构 366

三、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368

四、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 370

第十四章 技术方法 378

第一节 技术方法和技术创造过程 378

一、技术方法及其一般特点 378

二、一般技术方法的类型及其关系 380

三、技术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 381

第二节 技术预测 384

一、技术预测及其原则 384

二、技术预测的一般过程及理论基础 386

三、几种主要的技术预测方法 389

第三节 技术评估 389

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389

二、技术评估的一般程序 390

三、技术评估与价值标准 391

第四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 391

一、技术原理的构思过程 391

二、几种常用的技术原理构思方法 392

后记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