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篇 3
第一章 针灸学史 3
第一节 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3
第二节《黄帝内经》对针灸医学的贡献 6
第三节《难经》对针灸医学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7
第四节 战国和汉代注重针灸医学的著名医家 8
第五节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10
第六节隋、唐时期针灸医学的新进展 11
第七节 宋代针灸医学的新成就 12
第八节金、元时期的针灸名家 15
第九节 明代针灸医家和著作 16
第十节 停滞不前的清朝针灸医学 19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的没落 21
第十二节 新中国的针灸事业 23
附:香港、台湾的针灸事业 25
第十三节 针灸医学在海外的传播 26
第十四节 日本的针灸事业 29
第十五节 前苏联出现针灸热 30
第十六节 法国——欧洲传播针灸医学的中心 31
第十七节 美国对针灸医学态度的改变 34
第十八节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针灸医学的认同 36
第二章 针灸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38
第一节 阴阳学说 38
第二节 五行学说 44
附录:经络学说与阴阳五行 49
第三章 针灸基础理论——脏腑、气血 52
第一节 脏腑 52
附录:关于三焦实质问题的探讨 66
第二节 气血 78
第四章 针灸基础理论——经络总论 83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特点 84
一、经深络浅 84
二、经直络横 85
三、经粗络细 85
四、经少络多 85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85
一、针灸疗法的产生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前提 86
二、“经络现象”的存在是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86
三、初步的解剖实践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 86
第三节 经络学说的发展 87
一、经络的早期雏形 87
二、经络理论的系统化 88
三、经络图谱和针灸模型的问世 88
四、药物归经理论的创立 89
五、滑伯仁与《十四经发挥》 89
六、现代经络学说新论 90
第四节 经络系统的分类 91
第五节 十二经脉的命名、特点和作用 92
一、命名含义 92
二、表现特点 93
附录:十二经脉流注歌 93
三、功能作用 95
第六节 奇经八脉的命名、特点和作用 96
一、命名含义 96
二、表现特点 97
附录: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98
三、功能作用 100
第七节 十二经别的命名、特点和作用 101
一、命名含义 101
二、表现特点 101
三、功能作用 105
第八节 十二经筋的命名、特点和作用 107
一、命名含义 107
二、表现特点 107
三、功能作用 109
第九节 十二皮部的命名、特点和作用 110
一、命名含义 110
二、表现特点 110
三、功能作用 110
第十节 络脉的命名、特点和作用 111
一、命名含义 111
二、表现特点 112
三、功能作用 113
第十一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14
一、标本、根结 115
二、气街、四海 115
第十二节 经络的功能作用 11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16
附录:十二经脉气血多少歌 118
附录:六脏六腑和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 121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125
三、经络的诊断价值 128
四、经络的治疗作用 133
五、经络的预防意义 134
第十三节 经络学说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134
一、构成理论核心 134
二、说明病理变化 135
三、用于辅助诊断 135
四、确立治疗大法 136
五、指导选穴处方 136
六、充实刺灸内容 139
七、影响针刺手法 140
八、扩大治疗范围 140
九、提高治疗效果 141
十、促进针麻发展 141
第五章 针灸基础理论——腧穴总论 144
第一节 腧穴的起源和发展 145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146
一、形象法 146
二、会意法 147
三、比拟法 147
附录:关于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问题 148
第三节 腧穴的分类 148
一、阿是穴 148
二、经外奇穴 149
三、十四经穴 149
附录:经外奇穴和新穴浅析 149
第四节 腧穴的功能作用 152
一、沟通内外 转输气血 152
二、反应病症 辅助诊断 153
三、接受刺激 防治疾病 153
附录1:十二总穴歌 156
附录2:腧穴的功能作用(穴性)分类及临床应用 157
第五节 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 164
一、体表标志法 164
二、简便取穴法 164
三、手指测量法 165
四、骨度分寸法 165
附录:风市定位取穴疑误 166
第六节 特定穴 168
一、原穴 168
附录:十二原穴歌 169
二、络穴 169
附录:十六络穴歌 170
三、俞穴 170
四、募穴 171
附录:十二募穴歌 171
五、郄穴 171
附录:十六郄穴歌 172
六、八会穴 172
附录:八会穴歌 172
七、下合穴 173
附录:下合穴歌 173
八、八脉交会穴 173
附录:八脉交会主治歌 174
九、交会穴 174
十、五输穴 177
附录1:五输穴歌 178
附录2:介绍一种特定穴腧穴牌游戏 179
第六章 针灸基础理论——经穴各论 181
附录:经外奇穴归经当议 182
第一节 任脉 186
一、会阴 186
二、曲骨 187
三、中极 188
四、关元 188
五、石门 189
六、气海 190
七、阴交 191
八、神阙 191
附录:脐疗话“神阙” 192
九、水分 194
十、下脘 194
十一、建里 195
十二、中脘 195
十三、上脘 196
十四、巨阙 196
十五、鸠尾 197
十六、中庭 198
十七、膻中 198
十八、玉堂 199
十九、紫宫 199
二十、华盖 199
二十一、璇玑 200
二十二、天突 200
二十三、廉泉 201
二十四、承浆 202
附录:任脉经穴分寸歌 202
第二节 督脉 203
一、长强 203
二、腰奇 204
三、腰俞 204
四、十七椎下 205
五、腰阳关 205
六、十五椎下 205
七、命门 206
八、悬枢 207
九、十二椎下 207
十、脊中 207
十一、中枢 207
十二、筋缩 208
十三、八椎下 208
十四、至阳 208
十五、灵台 209
十六、神道 209
十七、四椎下 209
十八、身柱 210
十九、二椎下 210
二十、陶道 210
二十一、大椎 211
二十二、椎顶 212
二十三、哑门 212
二十四、风府 213
二十五、脑户 214
二十六、强间 214
二十七、后顶 214
二十八、百会 215
二十九、前顶 216
三十、囟会 217
三十一、上星 217
三十二、神庭 217
三十三、印堂 218
三十四、素髎 218
三十五、水沟 219
三十六、兑端 220
三十七、龈交 220
附录:督脉经穴分寸歌 221
第三节 手太阴肺经 222
附录:手太阴肺经析疑 222
一、云门 224
二、中府 224
三、天府 225
四、侠白 225
五、尺泽 226
六、泽下 226
七、孔最 227
八、列缺 227
九、经渠 228
十、太渊 228
十一、鱼际 229
十二、少商 230
附录:手太阴经穴分寸歌 231
第四节 手阳明大肠经 231
一、商阳 232
二、二间 232
三、三间 233
四、合谷 233
附录:合谷十大配穴探讨 235
五、阳溪 236
六、偏历 237
七、温溜 237
八、下廉 238
九、上廉 238
十、手三里 238
十一、曲池 238
十二、肘髎 239
十三、手五里 240
十四、臂臑 240
十五、肩髃 240
十六、巨骨 241
十七、天鼎 241
十八、扶突 241
十九、口禾髎 241
二十、迎香 242
附录:手阳明经穴分寸歌 242
第五节 足阳明胃经 243
附录:足阳明胃经经络敏感现象 243
一、承泣 245
二、四白 245
三、巨髎 245
四、地仓 246
五、大迎 246
六、颊车 246
七、下关 246
八、头维 247
九、人迎 247
十、水突 248
十一、气舍 248
十二、缺盆 249
十三、气户 249
十四、库房 249
十五、屋翳 249
十六、膺窗 250
十七、乳根 250
十八、不容 250
十九、承满 251
二十、梁门 251
二十一、关门 251
二十二、太乙 252
二十三、滑肉门 252
二十四、天枢 252
二十五、外陵 253
二十六、大巨 253
二十七、水道 253
二十八、归来 254
二十九、气冲 254
三十、髀关 254
三十一、关兔 255
三十二、伏兔 255
三十三、阳市 255
附录:“阴市”穴名辨 255
三十四、梁丘 256
三十五、犊鼻 257
三十六、足三里 257
三十七、中平 259
三十八、阑尾穴 259
三十九、上巨虚 259
四十、条口 260
四十一、下巨虚 260
四十二、丰隆 261
四十三、胫上 262
四十四、解溪 262
四十五、冲阳 263
四十六、陷谷 263
四十七、内庭 264
四十八、厉兑 264
附录:足阳明经穴分寸歌 265
第六节 足太阴脾经 266
一、隐白 266
二、大都 267
三、太白 267
四、公孙 268
五、商丘 269
六、三阴交 269
七、漏谷 271
八、地机 272
九、阴陵泉 272
十、血海 273
十一、百虫窝 274
十二、箕门 274
十三、冲门 274
十四、府舍 275
十五、腹结 275
十六、大横 275
十七、腹哀 276
十八、食窦 276
十九、天溪 276
二十、胸乡 277
二十一、周荣 277
二十二、大包 277
附录:足太阴经穴分寸歌 278
第七节 手少阴心经 279
一、极泉 279
二、青灵 279
三、少海 280
四、灵道 280
五、通里 280
六、阴郄 281
七、神门 282
八、少府 282
九、少冲 283
附录:手少阴经穴分寸歌 283
第八节 手太阳小肠经 284
一、少泽 284
二、前谷 285
三、后溪 285
四、腕骨 286
五、阳谷 286
六、养老 287
七、支正 287
八、小海 288
九、肩贞 288
十、臑俞 288
十一、天宗 289
十二、秉风 289
十三、曲垣 289
十四、肩外俞 290
十五、肩中俞 290
十六、天窗 290
十七、天容 290
十八、颧髎 291
十九、听宫 291
附录:手太阳经穴分寸歌 291
第九节 足太阳膀胱经 292
一、睛明 293
二、攒竹 293
三、眉冲 294
四、曲差 294
五、五处 294
六、承光 295
七、通天 295
八、络却 295
九、玉枕 296
十、天柱 296
十一、大杼 296
十二、风门 297
十三、肺俞 297
十四、厥阴俞 298
十五、心俞 299
十六、督俞 300
十七、膈俞 300
十八、胰俞 301
十九、肝俞 302
二十、胆俞 302
二十一、脾俞 303
二十二、胃俞 304
二十三、三焦俞 304
二十四、肾俞 305
二十五、气海俞 305
二十六、大肠俞 306
二十七、关元俞 306
二十八、小肠俞 306
二十九、膀胱俞 307
三十、中膂俞 308
三十一、白环俞 308
三十二、上髎 308
三十三、次髎 309
三十四、中髎 309
三十五、下髎 309
三十六、会阳 310
三十七、承扶 310
三十八、殷门 310
三十九、浮郄 310
四十、委阳 311
四十一、委中 311
四十二、附分 312
四十三、魄户 313
四十四、膏育 313
四十五、神堂 313
四十六、譩譆 314
四十七、膈关 314
四十八、魂门 314
四十九、阳纲 314
五十、意舍 315
五十一、胃仓 315
五十二、育门 315
五十三、志室 316
五十四、胞育 316
五十五、秩边 316
五十六、合阳 317
五十七、承筋 317
五十八、承山 317
五十九、飞扬 318
六十、跗阳 318
六十一、昆仑 319
六十二、仆参 319
六十三、申脉 319
六十四、金门 320
六十五、京骨 320
六十六、束骨 321
六十七、足通谷 321
六十八、至阴 322
附录1:足太阳经穴分寸歌 323
附录2:背俞定位、主治歌 324
附录3:十二经脉核心论 324
第十节 足少阴肾经 328
一、涌泉 328
二、然谷 329
三、太溪 329
四、大钟 330
五、水泉 331
六、照海 331
七、复溜 332
八、交信 332
九、筑宾 333
十、阴谷 333
十一、横骨 334
十二、大赫 334
十三、气穴 335
十四、四满 335
十五、中注 335
十六、育俞 336
十七、商曲 336
十八、石关 336
十九、阴都 336
二十、腹通谷 337
二十一、幽门 337
二十二、步廊 337
二十三、神封 338
二十四、灵墟 338
二十五、神藏 338
二十六、或中 339
二十七、俞府 339
附录:足少阴经穴分寸歌 339
第十一节 手厥阴心包经 340
一、天池 340
二、天泉 341
三、曲泽 341
四、臂中 342
五、郄门 342
六、间使 343
七、内关 343
八、大陵 345
九、劳宫 346
十、中冲 346
附录:手厥阴经穴分寸歌 347
第十二节 手少阳三焦经 347
一、关冲 347
二、液门 348
三、中渚 348
四、阳池 349
五、外关 349
六、支沟 350
七、会宗 350
八、三阳络 351
九、四渎 351
十、肘尖 351
十一、天井 352
十二、清冷渊 352
十三、消泺 352
十四、臑会 352
十五、肩髎 353
十六、天髎 353
十七、天牖 353
十八、翳风 354
附录:翳风穴治疗呃逆的新经验 354
十九、瘈脉 355
二十、颅息 355
二十一、角孙 356
二十二、耳门 356
二十三、耳和髎 356
二十四、太阳 356
二十五、丝竹空 357
附录:手少阳经穴分寸歌 357
第十三节 足少阳胆经 358
一、瞳子髎 358
二、听会 359
三、上关 359
四、颔厌 359
五、悬颅 360
六、悬厘 360
七、曲鬓 360
八、率谷 360
九、天冲 361
十、浮白 361
十一、头窍阴 362
十二、完骨 362
十三、本神 362
十四、阳白 363
十五、头临泣 363
十六、目窗 364
十七、正营 364
十八、承灵 364
十九、脑空 365
二十、风池 365
二十一、肩井 366
二十二、渊腋 367
二十三、辄筋 367
二十四、日月 367
二十五、京门 368
二十六、带脉 368
二十七、五枢 369
二十八、维道 369
二十九、居髎 369
三十、环跳 370
三十一、风市 370
附录:风市定位取穴疑误 371
三十二、中渎 372
三十三、膝阳关 372
三十四、阳陵泉 372
附录:阳陵泉针灸临床新用 373
三十五、胆囊穴 375
三十六、阳交 375
三十七、外丘 376
三十八、光明 376
三十九、阳辅 377
四十、悬钟 377
四十一、丘墟 378
四十二、足临泣 378
四十三、地五会 379
四十四、侠溪 380
四十五、足窍阴 380
附录:足少阳经穴分寸歌 381
第十四节 足厥阴肝经 382
一、大敦 382
二、行间 383
三、太冲 383
四、中封 385
五、蠡沟 385
六、中都 386
七、膝关 386
八、曲泉 386
九、阴包 387
十、足五里 387
十一、阴廉 387
十二、急脉 388
十三、章门 388
十四、期门 388
附录:足厥阴经穴分寸歌 389
第十五节 奇穴 390
一、头颈部 390
1.鱼腰 390
2.球后 390
3.牵正 391
4.上迎香 391
5.内迎香 391
6.聚泉 391
7.海泉 392
8.金津、玉液 392
9.耳尖 393
10.当阳 393
11.四神聪 393
12.翳明 393
13.安眠 394
14.颈百劳 394
二、胸腹部 394
1.提托 394
2.子宫(精室) 394
3.三角灸 395
三、腰背部 395
1.定喘 395
2.夹脊 395
3.痞根 395
4.腰宜 395
5.腰眼 396
四、上肢部 396
1.肩前 396
2.二白 396
3.中泉 396
4.中魁 396
5.大骨空 397
6.小骨空 397
7.腰痛点 397
8.外劳宫(落枕) 397
9.八邪 398
10.四缝 398
11.十宣 398
五、下肢部 398
1.髓骨 398
2.鹤顶 399
3.膝眼 399
4.内踝尖 399
5.外踝尖 399
6.八风 399
7.独阴 400
8.气端 400
9.环中 400
中篇 刺灸篇 403
第七章 刺法 403
第一节 古代的针具 404
第二节 毫针刺法 405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406
二、针刺练习 406
三、针刺前的准备 407
四、进针方法 409
附录:针刺“无痛”十要诀 411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413
六、行针与得气 416
七、针刺补泻 419
八、留针与出针 425
附录:运动针灸法种种 425
九、针刺注意事项 427
附录:关于经期禁针问题的研讨 427
附录:眼区腧穴针刺常规 429
附录:刺禁(针刺注意事项)琐谈 430
十、针刺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433
附录:“调虎离山”解滞针 434
第三节 电针疗法 436
一、电针仪器 436
二、适应范围 436
三、电针选穴 436
四、操作方法 436
五、注意事项 438
第四节 三棱针疗法 438
一、针具 438
二、操作方法 438
三、部位选择 440
四、作用和适应证 440
五、注意事项 441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 441
一、针具 441
二、操作方法 442
三、部位选择 442
四、作用和适应证 442
五、注意事项 443
第六节 皮内针疗法 443
一、针具 443
二、操作方法 443
三、部位选择 444
四、作用和适应证 444
五、注意事项 444
第七节 火针疗法 444
一、针具 444
二、操作方法 445
三、部位选择 445
四、作用和适应证 445
五、注意事项 445
第八节 腕踝针疗法 445
一、腕踝针疗法的特点 445
二、全身分区 446
三、穴点定位和主治 447
四、适应范围 449
五、选点方法 449
六、操作方法 449
七、腕踝针疗法的作用机理 451
第九节 浮针疗法 451
一、浮针疗法的特点 451
二、浮针针具的结构和规格 453
三、针刺前的准备 454
四、针刺方法 455
附录:扫散动作——浮针疗法的特色 457
五、注意事项 459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459
七、浮针疗法的适应证及疗效评价 460
第十节 生物全息疗法(第二掌骨疗法) 462
一、第二掌骨疗法的穴位排列 462
二、定穴与主治 463
三、取穴原则 464
四、穴位压痛点的意义 464
五、操作方法 465
第十一节 头针疗法 465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465
附录:焦氏头针穴区定位及主治 468
二、适应范围 470
三、操作方法 471
四、提高头针疗效的几个环节 471
五、注意事项 472
第十二节 耳针疗法 472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473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473
三、耳穴分布规律 474
四、常用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475
五、耳穴的探查方法 483
六、耳穴的适应范围 484
七、选穴处方原则 485
八、常见病症耳穴处方举例 485
九、操作方法 486
十、注意事项 488
附录:耳穴歌 489
第十三节 穴位注射疗法 489
一、历史沿革 489
二、应用器材和药物 490
三、作用及适应范围 491
四、注射部位的选择 491
五、操作程序和方法 492
六、注意事项 493
第八章 灸法 494
第一节 灸用材料 494
第二节 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 495
第三节 灸疗的种类和方法 496
一、艾灸法 497
二、非艾灸法 502
第四节 施灸的体位与程序 504
第五节 灸之补泻 504
第六节 灸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505
附录:灸疗禁忌琐谈 506
第九章 拔罐法 507
第一节 罐具的种类 507
第二节 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证 508
第三节 拔罐的种类和方法 508
一、火罐法 508
二、气罐法 510
三、水罐法 511
四、药罐法 511
第四节 拔罐的注意事项 511
第十章 刮痧疗法 512
第一节 刮痧疗法的特点 512
一、简便易行 512
二、适应证广 512
三、疗效快捷 512
四、经济价廉 512
五、安全可靠 512
第二节 刮痧疗法的原理 513
一、疏通经络 513
二、活血化瘀 513
三、调和气血 513
四、平衡阴阳 513
第三节 刮痧疗法的适应证 513
第四节 刮痧用具和介质 514
第五节 刮痧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514
一、术前准备 514
二、选择体位 514
三、选择部位 514
四、涂抹介质 514
五、刮痧的顺序 515
六、刮拭方向 515
七、实际操作 515
第六节 不同痧象的意义 515
第七节 刮痧的注意事项 516
第八节 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517
附录:“反思法”在针灸临床中的妙用 517
下篇 治疗篇 521
第十一章 治疗总论 521
第一节 针灸治疗作用 522
一、疏通经络 522
二、扶正祛邪 525
三、调和阴阳 527
四、针灸治疗作用机理 529
五、实现针灸治疗作用的途径 534
六、影响针灸治疗作用的因素 537
附录1:针灸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540
附录2:针灸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541
附录3:针灸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和作用 541
附录4:针灸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542
附录5:针灸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543
附录6:针灸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544
附录7:针灸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545
附录8:针灸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546
附录9: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546
附录10:针灸对免疫-防卫系统的作用 548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 549
一、治神守气 549
二、清热温寒 551
三、补虚泻实 555
四、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561
第三节 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纲要 563
一、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565
二、针灸临床辨证论治要点 566
三、针灸八纲辨证论治 572
四、针灸脏腑辨证论治 576
附录:脏腑病证治举例 583
五、针灸气血辨证论治 585
六、针灸经络辨证论治 587
附录:奇异“带脉病”治验 591
七、针灸六经辨证论治 594
八、针灸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599
九、针灸三焦辨证论治 601
附录:针灸治病八法 602
第四节 针灸配穴处方 604
一、选穴原则 604
二、配穴方法 612
三、处方的组成 614
第五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618
一、原、络穴的临床应用 618
二、俞、募穴的临床应用 622
三、郄、会穴的临床应用 623
四、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626
五、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626
附录:八脉交会主治歌 629
六、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629
七、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632
附录:五输穴子母补泻歌 634
八、特定穴选穴配穴规律 636
附录: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之我见 637
第十二章 治疗各论 641
第一节 针灸能治哪些病 642
一、急性病症 642
二、呼吸系统病症 642
三、循环系统病症 642
四、消化系统病症 642
五、神经系统病症 642
六、泌尿系统病症 642
七、生殖系统病症 642
八、内分泌系统病症 642
九、妇科病症 643
十、外科病症 643
十一、骨伤科病症 643
十二、皮肤病症 643
十三、五官病症 643
十四、其它病症 643
第二节 急性病症 643
一、高热 643
二、中暑 645
三、抽搐 646
四、子痫 648
五、急惊风 649
六、昏厥 650
七、虚脱 652
八、中风 653
九、产后血晕 655
十、心绞痛 657
十一、胃肠痉挛 659
十二、胆绞痛 660
十三、泌尿系绞痛 662
第三节痹证系列病症 664
一、痹证 664
附录: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666
二、扭伤 667
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669
四、落枕 671
五、颈椎病 673
六、臂丛神经痛 676
七、肩关节周围炎 678
八、肱骨外上髁炎 681
九、腱鞘炎 682
十、腱鞘囊肿 683
十一、腰痛 685
十二、急性腰扭伤 687
十三、腰肌劳损 689
十四、坐骨神经痛 691
十五、股外侧皮神经炎 694
十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695
十七、肢端动脉痉挛症 697
十八、红斑性肢痛症 698
十九、痛风 700
二十、足跟痛 702
第四节 痿证系列病症 704
一、痿证 704
附录:痿症的针灸治疗思路和方法 707
二、重症肌无力 710
三、面瘫 712
附录:“合谷刺法”治疗面神经麻痹 714
四、中风后遗症 717
附录1: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719
附录2:长针透刺,缓中风之挛急 720
五、小儿脑瘫 721
六、截瘫 723
七、末梢神经炎 725
八、多发性硬化症 727
九、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728
第五节内、儿科其他病症 731
一、头痛 731
二、三叉神经痛 733
三、面肌痉挛 735
四、神经衰弱 737
五、失眠 739
六、嗜睡 741
七、痴呆 742
八、抑郁症 744
九、癫病 746
十、痫病 747
十一、狂病 749
十二、癔病 751
附录1:暗示疗法的妙用 753
附录2:针灸结合暗示治疗癔病验案举隅 755
十三、震颤麻痹 757
十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759
十五、感冒 761
十六、咳嗽 762
十七、百日咳 765
十八、哮喘 767
十九、肺结核 770
二十、疟疾 772
二十一、心律失常 774
二十二、心悸 775
二十三、眩晕 777
二十四、贫血 779
二十五、白细胞减少症 780
二十六、原发性高血压 782
二十七、低血压症 784
二十八、无脉症 785
二十九、胃痛 787
三十、胃炎 789
三十一、胃、十二指肠溃疡 791
三十二、胃下垂 793
附录:长针提胃法治疗胃下垂26例临床观察 795
三十三、呕吐 797
三十四、呃逆 798
附录:翳风穴治疗呃逆 801
三十五、腹痛 804
三十六、肠炎 805
三十七、泄泻 807
三十八、痢疾 809
三十九、便秘 811
四十、阑尾炎 812
四十一、小儿厌食 814
四十二、小儿疳证 815
四十三、胁痛 817
四十四、黄疸 818
四十五、病毒性肝炎 819
四十六、胆囊炎 821
四十七、胆石症 823
四十八、水肿 825
四十九、遗尿 826
附录:针灸治疗小儿遗尿 828
五十、尿失禁 829
附录:深刺会阴、长强 调控尿便失禁 831
五十一、癃闭 832
五十二、泌尿系感染 834
五十三、淋证 835
五十四、前列腺炎 837
五十五、遗精 838
五十六、阳痿 840
五十七、阳强 842
五十八、早泄 843
五十九、性功能低下 844
六十、男性不育症 846
六十一、更年期综合征 848
六十二、单纯性肥胖症 850
附录:减肥的基本环节和用穴规则 852
六十三、糖尿病 854
六十四、单纯性甲状腺肿 856
六十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857
第六节 妇科病症 859
一、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859
二、月经不调 860
三、痛经 862
四、闭经 864
五、崩漏 866
六、带下病 868
七、盆腔炎 870
八、阴痒 872
九、妊娠呕吐 873
十、胎位不正 875
十一、滞产 877
十二、胞衣不下 879
十三、恶露不下 880
十四、恶露不绝 881
十五、产后乳少 882
十六、子宫脱垂 884
十七、不孕症 885
第七节 外科病症 887
一、疗疮 887
二、腮腺炎 889
三、乳腺炎 891
四、乳腺增生病 892
五、丹毒 894
六、疝气 896
七、痔疮 897
八、脱肛 899
第八节 皮肤科病症 901
一、神经性皮炎 901
二、皮肤瘙痒症 903
三、荨麻疹 905
四、湿疹 907
五、痤疮 909
六、扁平疣 911
七、带状疱疹 913
八、斑秃 914
第九节 五官科病症 916
一、多泪症 916
二、目赤肿痛 918
三、麦粒肿 919
四、眼睑下垂 921
五、眼睑瞤动 923
六、近视 925
七、斜视 927
八、夜盲症 928
九、色盲 930
十、青光眼 931
十一、暴盲 933
十二、白内障 934
十三、中心性视网膜炎 936
十四、视神经萎缩 937
十五、视网膜色素变性 939
十六、中耳炎 941
十七、耳鸣、耳聋 943
十八、鼻炎 945
十九、鼻窦炎 947
二十、鼻出血 949
二十一、口腔炎 951
二十二、牙痛 952
二十三、咽喉肿痛 954
二十三、慢性咽喉炎 957
第十节 其他 958
一、戒断综合征 958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 962
三、竞技紧张综合征 964
四、美容 965
五、抗衰老 968
六、抗肿瘤 969
附录1:王启才教授临症经验辑要 973
附录2: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977
附录3:针刺麻醉 998
附录4:针灸临床病历书写 1010
附篇 针灸教学研讨 1015
一、王启才教授学术思想探析 1015
二、如何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1023
三、怎样学习和运用针灸疗法 1025
四、学习针灸典籍 明辨虚实之义 1027
五、经络教学法初探 1029
六、针灸腧穴的教与学 1032
七、腧穴主治记忆法 1035
八、巧学巧记背部腧穴 1037
九、刺灸法教学体会 1039
十、针灸治疗教学研讨 1043
十一、如何解释针灸配穴方义 1045
十二、坚持针灸临床教学 探索中医教改之路 1047
十三、答来自日本的困惑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