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潜能发展学说总论 3
第一章“天赋归因”溯源 3
第一节“天赋归因”的哲学表达 4
一、柏拉图的《回忆说》 5
二、笛卡尔“心物二元论” 5
三、莱布尼茨“大理石花纹假说” 6
四、康德“先天综合判断”论 7
五、对“天赋归因”哲学表达的批判 8
第二节“天赋归因”的生理表达 12
一、达尔文的结头 12
二、高尔顿的带入 14
三、加尔的颅相学 17
四、石川弘义的体型说 19
五、沃尔夫等人的手相学 20
六、古川竹二的血型说 22
七、詹森的血亲相关说 23
八、对“天赋归因”生理表达的评析 27
第三节“天赋归因”的心理表达 30
一、冯特的元素分解与复合 30
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量能 31
三、华生的反射路线 34
四、皮亚杰的原始图式 37
五、福多的模块理论 40
六、对“天赋归因”的心理表达评析 42
第二章 潜能发展的归因学说 45
第一节 实证性实验的发现 45
一、智力测验的缺口 46
二、环境差异的凸显 51
三、对实证结果的推论 56
四、对实证推论的突破 60
五、“金色摇篮”的实践检验 62
第二节 对“天赋归因”哲学表达的批判 66
一、对“交锋”的比较学梳理 67
二、对“交锋”的结构层次梳理 70
三、对“交锋”的路径的梳理 72
四、对“交锋”的逻辑概念的梳理 74
第三节对“天赋归因”生理表达的批判 76
一、对相关研究假设的否定 77
二、对控制因素人为消除的否定 80
三、对相关研究比较方法的否定 83
四、对相关研究结论的否定 87
五、对相关研究方法的否定 91
第四节对“天赋归因”心理表达的批判 94
一、对相互作用论的批判 96
二、对天赋自然观的批判 103
三、对天赋差异观的批判 108
第五节 科学的归因理论的建立 110
一、历史的“哥丹结” 110
二、重新确定的命题 111
三、潜能归因理论 114
第三章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框架 117
第一节 潜能概述 117
一、潜能的概念 117
二、潜能的基本特征 120
三、潜能发展观 123
第二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核心理论 126
一、“动态分化”理论 126
二、遗传潜能范围论 128
第三节 潜能发展的特殊现象解读 133
一、对病理儿童的潜能解读 133
二、对天赋优势儿童的解读 134
第四节 潜能发展的阶段说 136
一、潜能发展的阶段理论 137
二、儿童潜能的发展(因教育人期) 139
三、青少年潜能的发展(因人施教期) 140
四、成人潜能的发展(潜能显现期) 143
第五节 潜能教育中的基本问题 147
一、正确理解“全面发展” 147
二、正确理解“因材施教” 153
三、正确理解个性化教育 155
四、正确理解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159
五、正确理解直接学习与间接学习 160
第六节 潜能发展阻碍因素研究 163
一、西方阻碍因素理论 164
二、程跃阻碍因素的研究 165
三、差异阻碍原因 168
第四章 潜能发展的生理基础 173
第一节 潜能发展的科学依据 173
一、当代遗传学的依据 173
二、当代脑科学依据 174
三、当代分子生物和神经生物学依据 179
第二节 人脑的信息加工机制 181
一、实体和非实体信息 181
二、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 183
第三节 潜能与脑能开发 187
一、脑能开发与潜能开发 187
二、脑能开发与早期开发 188
三、日常生活与脑能开发 189
四、脑波调节与脑能开发 192
第五章 潜能的早期开发 195
第一节 早期开发的心理学依据 195
一、布鲁纳的课程观 195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97
三、程跃早期开发的三大理念 198
四、程跃早期开发的教育功能 200
第二节 潜能早期开发的方法 206
一、“全要素植入教学法” 206
二、“梯度发展”纵横解决方案 208
三、潜课程在早期发展中的运用 210
四、教学的艺术——反馈性应答 214
第六章 潜能发展学说评价 216
第一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地位 216
一、潜能发展学说的历史 217
二、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对象 219
三、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 220
四、潜能发展学说的研究方法 220
五、潜能发展学说的学科发展方向 221
第二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理论意义 222
一、揭示潜能发展的本质 222
二、确定潜能发展的归因理论 225
三、拓展了人类潜能发展的空间 228
第三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实践意义 229
一、早期教育的实践意义 229
二、公平教育的实践意义 231
三、社会发展的实践意义 231
下篇 潜能发展学说的延伸 235
第七章 潜能开发的图式演练 235
第一节 潜能发展学说的图式理论 235
一、有关图式的心理流派 235
二、潜能发展学说的图式理论 238
第二节 图式在潜能开发过程中的演绎 241
一、图式是潜能发展的根本 241
二、潜能开发的根本是产生新的图式 244
三、新图式是两种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245
四、潜能开发过程中的图式训练 246
第三节 潜能开发的图式潜变 248
一、潜变的基础 249
二、潜变测验 250
三、潜变测验的技术创新 254
四、潜变测验操作 256
五、测验的评价技术 260
第四节 潜能开发的图式分形 262
一、分形 262
二、分形图形的数学模型 265
三、分形的一般命题 267
四、潜能开发的分形特征与意义 271
第五节 潜能开发的图式整合 273
一、图式整合的提出 273
二、空间整合训练 275
三、时间整合训练 281
第六节 潜能开发的图式类比 284
一、图式类比概述 284
二、潜能开发的图案类比类型 285
三、图式的图案类比例举 286
第七节 潜能开发的图式推理 293
一、九宫题图概述 293
二、九宫题图 294
第八节 潜能开发的图式投射 304
一、墨迹投射命题的提出 304
二、墨迹投射命题说明 307
三、潜能开发的墨迹投射 308
四、墨迹投射评估 318
第八章 潜能开发的思维训练 326
第一节 潜能开发的思维结构 326
一、潜能开发的思维求同与求异 327
二、潜能开发的思维发散与聚合 330
三、潜能开发的思维挖掘和开拓 333
第二节 潜能开发的思维路径 335
一、思维路径概述 335
二、潜能开发的顺向思维路径 337
三、潜能开发的反向思维路径 339
四、潜能开发的迂回思维路径 343
第三节 潜能开发的思维方法 346
一、潜能开发的类比法 346
二、潜能开发的移植法 348
三、潜能开发的关联法 349
四、潜能开发的整合法 350
五、潜能开发的离散法 354
六、潜能开发的还原法 355
七、潜能开发的换元法 356
八、潜能开发的变通法 357
第九章 潜能显现的人格培养 361
第一节 潜能显现的人格动力系统 361
一、潜能显现与需要 362
二、潜能显现与动机 363
三、潜能显现兴趣 365
第二节 潜能显现与性格特征 367
一、态度特征与潜能显现 367
二、理智特征与潜能显现 368
三、意志特征与潜能显现 369
四、情感特征与潜能显现 369
第三节 潜能显现与心理健康 369
一、负相关研究 370
二、正相关研究 375
三、心理健康与创造心理的辩证关系 377
第四节 潜能显现中的人格培养 379
一、构建多元的培养方法 379
二、构建潜能的教育体系 380
第十章 潜能开发的情境设计 384
第一节 潜能开发的个体情境设计 385
一、控制情境设计 385
二、模拟情境设计 387
三、虚拟情境设计 394
第二节 潜能开发的群体情境设计 406
一、群体心理场 406
二、学校群体心理场 410
三、群体心理场的潜能激励 413
第十一章 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建设 426
第一节 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概述 426
一、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性能 427
二、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设计 429
三、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管理 430
第二节 潜能开发与评估的题库编制 430
一、题库的编制 431
二、题库的检验 434
三、题库的运行 436
四、子题库的建设与运行 442
第三节 潜能题库命题创新 446
一、多元潜能命题技术 446
二、求异性潜能命题技术 454
三、创意性命题技术 468
四、信息加工命题技术 483
第四节 潜能评估的量表编制 489
一、量表与量表构成 489
二、量表编制与统计处理 492
三、潜能评估结果分析 495
四、分层抽样思维潜能量表讨论 508
五、潜能评估的数学模型 509
六、潜能评估的辅助手段 515
参考文献 523
后记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