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允菲,祝延成主编;王德利,巴雷,刑福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40326970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在我国植物生态学家祝廷成教授、钟章成教授和李建东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合编的同名教材基础上,将现代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进展一并纳入,重新整合和补充大量内容编写而成的。本书首先介绍了植物的环境及其生态适应,将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的植物生态学分类提到了突出位置,以此为基点分析群落、种群、个体、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每个层次以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本书力求反映现代植物生态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在群落和种群核心领域均有研究方法的介绍。各章之后都有思考题,以方便学生复习和掌握重点知识。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对于从事农业、林业、牧业及环境科学的研究与管理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作用。

第一章绪论 1

一、生态学的概念 1

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2

三、植物生态学研究对象 3

四、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 5

第一篇植物的环境及其生态适应 16

第二章植物的环境 16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16

第二节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 17

一、环境的类型 17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 19

第三节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观点 20

一、限制因子 20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23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24

第三章植物的趋同与趋异适应 25

第一节适应与适应性 25

一、适应与适应性的概念 25

二、适应概念的发展 26

三、适应的学科含义 27

四、适应方式的类型 28

第二节植物的生活型 28

一、生活型的概念 29

二、生活型的分类 29

三、生活型谱 32

第三节植物的生态型 33

一、生态型的概念 33

二、生态型的识别与确定 34

三、生态型形成的原因 34

四、生态型的分类 35

五、生态型与生态渐变型的观点 37

第四节植物的生态类型 38

一、生态类型的概念 38

二、生态类型的分类 38

第二篇植物群落生态学 46

第四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46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概念和性质 46

一、植物群落的概念 46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47

三、植物群落的性质 50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52

一、优势种与建群种 52

二、亚优势种 53

三、伴生种 54

四、偶见种或指示种 55

五、外来种 55

六、植物种类-面积关系 56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及多样性 58

一、植物群落的基本数量特征 58

二、植物群落的综合数量特征 64

三、植物多样性 67

第五章植物群落的结构 70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结构要素 70

一、生活型与生长型 70

二、层片 71

三、叶片 72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73

一、植物群落的地上成层 74

二、植物群落的地下成层 76

三、动物的成层现象与植物群落结构 77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水平与时间结构 78

一、群落的水平结构 78

二、群落的时间结构 79

第六章植物群落的动态演替 82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形成 82

一、植物群落的形成基质 83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条件 83

三、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85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演替概念及类型 86

一、演替的概念 86

二、演替的类型 87

三、演替的系列 88

四、群落演替的计测方法 92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理论 92

一、演替方向及影响因素 92

二、演替过程模型 93

三、演替顶极理论 95

第四节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的应用 97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封育恢复 98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植恢复 99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01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分类 101

一、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 101

二、植物群落的单位 103

三、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与命名 105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排序 108

一、排序的概念 108

二、排序的基本程序 109

三、直接排序 109

四、间接排序 110

第八章植物群落的分布 116

第一节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 116

一、地带性植被 116

二、非地带性植被 117

三、泛域植物群落 117

四、群落复合体 117

第二节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 118

一、群落的水平分布 118

二、群落的垂直分布 121

第三篇植物种群生态学 126

第九章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 126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 126

一、种群和种群生态学 126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 127

第二节种群的空间格局 127

一、空间分布类型及其估计 128

二、种群格局研究方法 129

第三节种群的年龄结构 132

一、年龄结构的类型 133

二、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 134

第四节种群的生命表 139

一、生命表的编制 139

二、存活曲线 142

第十章植物种群的动态 145

第一节植物种群统计 145

一、密度 145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146

三、种群的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 146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 148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48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51

三、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模型的特点 153

第三节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53

一、种群增长 153

二、季节消长 154

三、不规则波动 155

四、周期性波动 155

五、种群暴发或大发生 156

六、种群平衡 156

七、种群的衰落和灭亡 157

八、生态入侵 157

第十一章植物种群的调节 159

第一节种群调节的理论 159

一、密度制约的基本思想 159

二、密度制约的因素分析 160

三、密度制约的类型 162

第二节密度制约过程 163

一、死亡率 163

二、生育力 164

第三节密度制约的经验模型 165

一、-3/2幂自疏法则 166

二、最终产量衡值法则 168

第十二章植物种群间的关系 171

第一节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171

一、正相互作用 172

二、负相互作用 172

第二节种间竞争 174

一、种间竞争的典型实验 174

二、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175

三、植物种间竞争的一般特征 177

第三节种间的生态位分化 178

一、生态位概念的发展 178

二、竞争与生态位分离 179

第四节植物的化感作用 181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 181

二、化感作用的方式和化感化合物 181

三、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82

四、化感作用的应用前景 183

第十三章植物种群的生活史 185

第一节关于种子的基本概念 185

第二节种子散布与种子库 187

一、种子散布 187

二、种子库 190

第三节生长和形态可塑性 194

一、个体大小 194

二、生长与发育 195

第四节有性生殖 196

一、生殖格局 197

二、生殖分配 199

三、生殖分配策略 201

第五节营养繁殖 202

一、营养繁殖类型 202

二、无性系植物的基本概念 204

三、无性系生长 205

四、无性系构件的结构 206

五、无性系内分工与整合作用 208

六、无性系觅养行为 209

第六节生活史策略 209

一、r-K策略 210

二、C-S-R策略 211

三、生活史策略与种群数量特征 213

第四篇植物个体生态学 216

第十四章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 216

第一节光——植物的能量来源 216

一、光的性质 216

二、光质的变化 217

三、光强的变化 218

第二节光质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 219

一、可见光的生态作用 220

二、红外光和紫外光的生态作用 222

第三节光强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 223

一、光强对植物的影响 223

二、植物群落或群体对光的吸收 226

三、植物对光强的适应 228

第四节日照长度的变化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229

一、日照长度的变化规律 230

二、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 230

三、光周期在生产中的应用 232

第十五章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 234

第一节水的理化特性及生态作用 234

一、水的理化特性及在植物体的存在状态 234

二、水的生态作用 235

三、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237

第二节植物体的水分平衡 237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237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240

三、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242

第三节极端水分条件对植物的影响 243

一、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244

二、涝害对植物的影响 248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 251

第十六章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253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和变化规律 253

一、地表热量平衡 253

二、气温的变化规律 255

三、土壤温度的分布 258

第二节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61

一、植物体温度与群落温度 261

二、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63

第三节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65

一、温周期生态作用 265

二、物候 267

第四节植物与极端温度的生态关系 269

一、植物与低温的生态关系 269

二、植物与高温的生态关系 272

第五节温度与植物地理分布 273

一、温度与植物分布 273

二、温度与引种驯化 274

三、积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275

第十七章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277

第一节土壤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77

一、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77

二、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81

三、土壤生物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86

第二节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288

一、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 288

二、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289

三、植物对沙生环境的适应 290

第三节土壤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291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途径 292

二、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 292

三、土壤污染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92

四、植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 294

第十八章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 296

第一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296

一、氧气的生态作用 296

二、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 297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97

一、二氧化碳与全球气候变化 297

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298

三、氮沉降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303

第三节大气污染与植物 304

一、大气污染 304

二、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305

三、植物监测 307

四、植物净化 308

第五篇植物分子生态学 312

第十九章植物遗传多样性 312

第一节遗传多样性概述 312

一、什么是遗传多样性 312

二、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314

第二节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314

一、植物的交配系统 315

二、生境破碎化 317

第三节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319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319

二、总DNA的提取与纯化 321

三、遗传多样性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323

第四节我国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迁地保护 329

一、我国植物濒危的现状 330

二、我国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成就 331

三、受保护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检测 332

第二十章植物表观遗传学 333

第一节表观遗传学概念及产生背景 333

一、表观遗传学的概念 333

二、表观遗传学的产生背景 334

第二节表观遗传学的分子调控 335

一、DNA甲基化 335

二、组蛋白修饰 338

三、染色质重塑 339

四、非编码RNA及其调控 342

主要参考文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