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茂初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4119963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研究脉络 13

1.1 “人类—自然系统”及其可持续性 14

1.1.1 生态系统与“人类—自然系统” 14

1.1.2 “人类—自然系统”的可持续性 23

1.1.3 “人类—自然系统”的破坏:“不可持续问题” 26

1.2 “可持续发展”思想 35

1.2.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历程 35

1.2.2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认识 39

1.2.3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种种理论观点 45

1.3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广度 51

1.3.1 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探究 52

1.3.2 对经济学实际问题的研究 59

1.3.3 有关人类存续与发展问题的研究 61

1.3.4 对“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 67

1.4 “‘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基础”问题的提出 69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基础 71

2.1 人类—自然关系哲学 71

2.1.1 “人地关系” 72

2.1.2 生态哲学 75

2.1.3 深层生态学 77

2.1.4 生态伦理哲学 80

2.2 自然价值论 87

2.2.1 理论探讨层面的“自然价值论” 87

2.2.2 现实功用角度的“自然价值论” 92

2.3 传统理论认识的反思 98

2.3.1 哲学思想层面的反思 99

2.3.2 行为思想层面的反思 101

2.3.3 经济学理论层面的反思 108

2.4 “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基础:深化的人类需求理论 112

2.4.1 人类需要 112

2.4.2 “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115

2.4.3 “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划分的理论意义 125

2.5 本书对“可持续发展”展开分析的概念与思路 130

2.5.1 对“可持续发展”展开分析的几组概念 130

2.5.2 对“可持续发展”展开分析的思路 140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可持续发展” 146

3.1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形成 146

3.1.1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式 147

3.1.2 人类活动形式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生成 151

3.1.3 人类经济活动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历史变迁:机理分析 156

3.1.4 人类经济活动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历史变迁:史事分析 159

3.1.5 人类经济活动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关系:对现实发展的启示 163

3.2 人类行为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167

3.2.1 人类行为关系的类分 167

3.2.2 “囚徒困境”式的人类行为关系 170

3.2.3 PARETO改进式的人类行为关系 172

3.2.4 “智猪博弈”式的人类行为关系(利己—利他转化) 174

3.2.5 合作博弈式的人类行为关系(联合利益最大化) 175

3.2.6 整体利益协同的人类行为关系 176

3.3 人类行为关系(行为者—承受者关系)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形成 177

3.3.1 行为者—承受者关系与不可持续性问题的形成 177

3.3.2 外部性问题 180

3.3.3 公有地悲剧问题 185

3.3.4 生态功能区问题 190

3.3.5 多重价值与多重利益主体的问题 195

3.3.6 对现实经济中某些涉及生态功能区保护问题的实践主张 201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问题 205

4.1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问题的归纳 205

4.2 资源危机问题的讨论 208

4.2.1 资源危机问题的引出 208

4.2.2 对于“资源危机”问题的一般认识 211

4.2.3 增长极限问题的讨论 217

4.2.4 本书作者关于资源危机和增长极限的理论认识 223

4.2.5 本书作者关于资源危机和增长极限的实践主张 224

4.3 “经济人”问题的讨论 226

4.3.1 “经济人假定”内含的不断调整 226

4.3.2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人假设”的冲突 235

4.3.3 本书作者关于“经济人假设”的观点 236

4.4 经济增长—生态维护的权衡 238

4.4.1 经济增长—环境质量变动关系与环境KUZNETS曲线 238

4.4.2 本书作者的评述:环境KUZNETS曲线——一个貌似真实的虚幻 241

4.4.3 生态维护—经济增长权衡 245

4.4.4 本书作者的评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难以企及 247

4.4.5 本书作者关于经济增长—生态维护权衡的实践主张 248

4.5 代际公平问题 250

4.5.1 “代际公平”问题的讨论 250

4.5.2 代际公平的内涵 258

4.5.3 本书作者对“代际公平问题”的分析 260

4.6 可持续消费 262

4.6.1 消费的环境影响与传统消费模式 263

4.6.2 可持续性消费 266

4.6.3 本书作者对“可持续消费问题”的评述 270

4.6.4 本书作者对推进“可持续消费”的实践主张 272

第五章 “发展”的含义 275

5.1 “发展的含义”研究综述 275

5.1.1 关于“发展”含义的讨论 275

5.1.2 “可持续发展”与“发展含义” 283

5.2 “发展”的内涵:人类需求层次视角的认识 287

5.2.1 “可持续发展”思想所概定的“发展含义” 287

5.2.2 从人类需求层次视角认识的“发展含义” 288

5.3 “发展”与“贫困”:具体内含 291

5.3.1 从个体角度来看的“发展”与“贫困” 292

5.3.2 从人类需求各种关系来看的“发展”与“贫困” 298

5.3.3 国家的“发展”与“贫困” 303

5.3.4 中国的发展之路:本书视角的评述与展望 310

第六章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若干认识及主张 316

6.1 作为人类行为规则的“可持续发展” 316

6.1.1 “可持续发展”是“行为规则”而非“发展模式” 316

6.1.2 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具体行为规则 318

6.1.3 从行为者—承受者关系来认识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 322

6.2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实证分析 330

6.2.1 以“退耕还林”为例对“生态恢复”的实证分析 330

6.2.2 对“休耕制度”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实证分析 336

6.2.3 以“世行西部扶贫项目”为例对“贫困治理”的实证分析 338

6.3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实践主张 342

6.3.1 宏微观层面建立“生态不友好指标”:强化经济—生态权衡理念的主张 342

6.3.2 非开发性所有权分散化:永久保护生态功能区的主张 344

6.3.3 更简单地生活:一种可持续消费的主张 347

6.3.4 以生态联系为纽带共同发展:协调治理贫困与维护生态的主张 352

第七章 纳入“人类—自然关系”的经济学框架 355

7.1 纳入“人类—自然关系”的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356

7.1.1 人类活动的价值追求: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的满足 357

7.1.2 人类活动中的行为者(物质需求者、人文需求者、生态需求者)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关系 359

7.2 纳入“人类—自然关系”的经济学的若干范畴 361

7.2.1 生态可持续、人际公平、配置效率是经济学讨论的基本范畴 362

7.2.2 物质投入、人文投入、生态投入的关系制约着经济增长 364

7.2.3 经济学分析中的利益主体(私人、群体、人类整体) 366

7.3 纳入“人类—自然关系”的经济学的若干领域 368

7.3.1 微观经济学架构 368

7.3.2 宏观经济学架构 369

7.3.3 人类整体经济学架构 371

附文一 《社会科学中的“测不准原理”与“制衡GDP”》 373

附文二 《中国经济学或许当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起步》 381

参考文献 389

英文部分 389

日文部分 392

中文部分 393

后记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