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编 光风霁月 505
第一章 宋型文化与宋型文学 505
第一节 宋型文学的定型与转型 506
第二节 文官政治与士人风范 515
第三节 三教融通与理性精神 520
第四节 文化普及与文学传播 525
第五节 游冶享乐与文采风流 529
第二章 诗歌的革新与重构 536
第一节 宗唐三体 537
第二节 宋调发硎 542
第三节 荆公体和东坡体 548
第四节 山谷体 554
第五节 江西新变 557
第六节 放翁体 562
第七节 唐风渐起 566
第三章 文章的承袭与新变 574
第一节 尚骈与崇散 576
第二节 文风丕变 579
第三节 平易委婉 582
第四节 文道合一 586
第五节 群英荟萃 588
第六节 动乱之文 594
第七节 理学文章 596
第四章 词的创辟与鼎盛 603
第一节 慢词新声 604
第二节 令词衍变 611
第三节 以诗为词 617
第四节 超旷悲慨 622
第五节 伤心之词 625
第六节 清工雅词 629
第七节 南渡悲歌 635
第八节 雄奇豪放 638
第九节 清雅高韵 644
第九编 分久必合 651
第一章 南北文化与雅俗文学 651
第一节 从南北对峙到南北融合 652
第二节 民族关系与文学风貌 655
第三节 理学独尊与兼收并蓄 658
第四节 文化渗透与雅俗共赏 661
第二章 诗文词的承前启后 666
第一节 江湖诗风 667
第二节 沧桑之痛 670
第三节 举世宗唐 674
第四节 不拘常格 677
第五节 文道合一 679
第六节 骚雅词风 684
第七节 苏辛流裔 688
第三章 散曲的兴起与流变 693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与体制 694
第二节 士夫之曲与文士之曲 696
第三节 俗风与雅调的合奏 700
第四章 杂剧的繁盛与衰变 705
第一节 杂剧的兴衰与体制 706
第二节 关汉卿杂剧(上) 712
第三节 关汉卿杂剧(下) 715
第四节《西厢记》天下夺魁 719
第五节 白朴和马致远的杂剧 725
第六节 恋情婚姻剧举要 728
第七节 社会剧撷英 731
第八节 历史剧述略 733
第五章 戏文和话本的崛起 737
第一节 南戏的演变与体制 738
第二节“荆刘拜杀”及其他 740
第三节《琵琶记》的创新 744
第四节 宋元话本的兴起 749
第五节 宋元小说话本 751
第六节 宋元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 753
第十编 死水微澜 761
第一章 正统文化与正统文学 761
第一节 正统文学的凝固与裂变 762
第二节 一统天下与一统文化 765
第三节 正统的逆转与民间的潜流 767
第二章 诗文散曲的蜕变 772
第一节 各抒心得 773
第二节 崇儒复雅 776
第三节 台阁风尚 780
第四节 复古狂飙 783
第五节 狂士讴歌 787
第六节 散曲变迁 791
第三章 戏曲的宫廷化与文人化 796
第一节 宫廷杂剧和文人杂剧 797
第二节 传奇戏曲的兴起 800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创辟与典范 806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体制 807
第二节《三国志演义》的历史意识 808
第三节《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形象 811
第四节《三国志演义》的叙事艺术 816
第五节《水浒传》的三重寓意 820
第六节《水浒传》的人物形象 826
第七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829
第十一编 风云变幻 837
第一章 文化下移与文学繁兴 837
第一节 师古崇雅与师心尚俗 838
第二节 政治动荡与社会批判 845
第三节 心学思潮与主情观念 848
第四节 实学思潮与经世文风 851
第五节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融 856
第六节 文人标榜与流派迭兴 860
第二章 诗歌的师古与师心 867
第一节 师古独霸 868
第二节 性灵诗风 870
第三节 诗坛盟主 873
第四节 乱世悲歌 879
第五节 宗唐学宋 885
第三章 文章创新与词学中兴 889
第一节 崇尚唐宋 890
第二节 言志抒怀 894
第三节 小品奇文 899
第四节 学人之文 904
第五节 文人之文 908
第六节 阳羡词风 910
第七节 浙西词风 914
第四章 戏曲文学的典雅与通俗 919
第一节 三大传奇 920
第二节 奇绝文字 923
第三节 因情成梦 927
第四节 宦海如梦 931
第五节 吴江曲派 933
第六节 言情与愤世 937
第七节 苏州曲派 939
第八节笠翁十种 944
第九节 以文为曲 948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与嬗变 951
第一节《西游记》的多重意义 952
第二节《西游记》的人物形象 956
第三节《西游记》的游戏笔墨 959
第四节《金瓶梅》的社会描写 963
第五节《金瓶梅》的艺术创新 969
第六节 神魔小说的崛起 972
第七节历史小说的变迁 975
第八节 世情小说的流衍 979
第六章 话本小说的风行 984
第一节“三言”的编选 985
第二节“三言”的时代特征 987
第三节“三言”的叙事艺术 993
第四节“二拍”的文化趣味 997
第五节 话本小说的变异 1000
第六节《无声戏》和《十二楼》 1005
第十二编 回光返照 1013
第一章 集大成的文化与文学 1013
第一节 集大成文学的盛衰 1014
第二节 文化政策与文学取向 1019
第三节 学术发达与文学精神 1023
第二章 诗歌流派的更迭 1033
第一节 宗唐与学宋 1034
第二节 性情与学问 1037
第三节 性灵三家 1040
第四节 性灵余风 1043
第五节 剑气箫声 1047
第六节 反帝爱国诗潮 1051
第三章 文章和词学的兴盛 1054
第一节 古文义法 1055
第二节 道与艺合 1058
第三节 诗家之文 1062
第四节 骈文中兴 1066
第五节 哀怨之词 1069
第六节 词派更迭 1071
第七节 词人辈出 1075
第四章 戏曲的盛衰与说唱的流行 1078
第一节 钗合情缘 1079
第二节 以曲为史 1085
第三节 文人戏曲的衰变 1093
第四节 说唱文学的繁衍 1098
第五章 文言小说的奇葩 1105
第一节《聊斋志异》的小说世界 1106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艺术创新 1112
第三节“聊斋”体小说 1117
第四节《阅微草堂笔记》及其他 1119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高峰 1124
第一节《儒林外史》的文化反思 1125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反讽修辞 1131
第三节《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1135
第四节 贾宝玉和王熙凤 1143
第五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148
第六节 世情小说与历史小说 1153
第七节《镜花缘》与神魔小说 1158
第十三编 衰极而变 1165
第一章 古代文化与古代文学的尾声 1165
第一节 古代文学的终结 1166
第二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对话 1170
第三节 传统的残月与近代的曙光 1173
第二章 诗文词的守旧与革新 1177
第一节 宋诗派及其他 1178
第二节“新派诗”与“诗界革命” 1181
第三节 南社诗人及其他 1186
第四节 桐城中兴与“新文体” 1188
第五节 常州词派及其他 1192
第三章 戏曲的蜕变与话剧的萌芽 1198
第一节 因袭传统 1199
第二节 与世俱迁 1202
第三节 话剧的萌芽 1206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末流与新变 1210
第一节 古典小说的没落 1211
第二节“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 1215
第三节 谴责小说双璧 1217
第四节《老残游记》及其他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