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导言 3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与内容 3
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4
第二章 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7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7
二、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10
三、中医内科疾病症状学要点 12
四、中医内科疾病治疗学要点 21
第三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辩证方法 31
一、内科辩证的基本原则 31
二、内科辩证的步骤方法 31
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32
第四章 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方法、要求和意义 34
一、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34
二、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要求 36
三、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意义 37
下篇 各论 41
第一章 肺系病证 41
第一节 感冒 41
第二节 咳嗽 54
第三节 喘证 69
第四节 哮病 85
第五节 肺胀 98
第六节 肺痈 109
第七节 肺痨 120
第八节 肺痿 132
第二章 心系病证 142
第一节 心悸 142
第二节 胸痹心痛 158
第三节 不寐 174
第四节 癫狂 186
第五节 癎病 201
第六节 痴呆 211
第七节 厥证 221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238
第一节 胃痛 238
第二节 痞满 259
第三节 呕吐 274
第四节 噎膈 289
第五节 呃逆 300
第六节 腹痛 311
第七节 泄泻 327
第八节 痢疾 347
第九节 便秘 363
第四章 肝胆病证 381
第一节 胁痛 382
第二节 黄疸 394
第三节 积聚 410
第四节 鼓胀 426
第五节 眩晕 442
第六节 中风 456
第五章 肾系病证 473
第一节 水肿 473
第二节 淋证 489
第三节 癃闭 502
第四节 阳痿 516
第五节 遗精 524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535
第一节 郁证 535
第二节 血证 548
第三节 痰饮 572
第四节 消渴 585
第五节 自汗、盗汗 600
第六节 内伤发热 609
第七节 肥胖 621
第八节 虚劳 633
第九节 癌病 653
第七章 经络肢体病证 677
第一节 头痛 678
第二节 痉证 693
第三节 痹证 708
第四节 痿证 723
第五节 腰痛 736
第六节 颤证 747
附录一 方剂索引 758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