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中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 1
二、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评述 3
(一)群体性事件界定及分类 3
(二)集体行动研究概述 9
第二章 “瓮安事件”演变过程 22
一、谣言扩散 23
(一)传言滋长 23
(二)政府辟谣 26
(三)谣言如何传播 28
二、官方应对 30
(一)调解失败 30
(二)官员缺位 36
三、冲突爆发 43
(一)谁先动手 44
(二)有无死者家属参与 46
(三)是否系黑恶分子组织策划 48
四、强力善后 50
(一)安抚家属 50
(二)问责官员、惩处嫌犯 53
(三)化解矛盾 57
五、小结 61
(一)警方处置方式不当引起死者家属和民众不满 61
(二)死者之叔被打激起更大怨忿 62
(三)限期安葬点燃已升级的民愤 63
第三章 “瓮安事件”深层原因 64
一、经济增长难改基本县情 65
(一)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实施 65
(二)产业结构和财源结构发生巨变 66
(三)瓮安主要经济指标与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68
二、群众利益相对受损 70
(一)陷入困顿的矿区居民 70
(二)心愿难遂的电站移民 73
(三)激忿不已的被拆迁户 76
三、治安状况混乱无序 79
(一)刑事案件高发难破 79
(二)滥用警力现象突出 84
(三)“帮派文化”盛行校园 87
四、社会矛盾日积月累 90
(一)问题由来已久 90
(二)积案引发中突 93
五、小结 94
(一)经济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 94
(二)群众利益受损滋生“发展型相对剥夺感” 96
第四章 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98
一、四川“汉源事件”:一起具有标本意义的“大规模聚集事件” 98
(一)基本情况 99
(二)主要特征 102
(三)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103
二、重庆“万州事件”和安徽“池州事件”:日常摩擦迅速变成主要针对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103
(一)重庆“万州事件” 104
(二)安徽“池州事件” 106
(三)主要特征 108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110
三、云南“孟连事件”和甘肃“陇南事件”:利益诉求无果酿成直接针对党政机关的群体性事件 111
(一)云南“孟连事件” 111
(二)甘肃“陇南事件” 113
(三)主要特征 116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117
四、四川“大竹事件”和湖北“石首事件”:非正常死亡纠纷引发主要以事发场所为攻击目标的群体性事件 117
(一)四川“大竹事件” 118
(二)湖北“石首事件” 120
(三)主要特征 122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123
五、湖南“吉首事件”与河南“安阳事件”:非法集资造成人员大规模聚集的群体性事件 124
(一)湖南“吉首事件” 124
(二)河南“安阳事件” 126
(三)主要特征 128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129
六、广东“乌坎事件”:又一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 130
(一)演变过程 130
(二)主要特征 132
(三)处置过程 134
(四)与贵州“瓮安事件”的比较 135
七、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 136
(一)事件规模:人数众多,情节严重 136
(二)处置方式:既有教训,也有经验 137
(三)核心诉求:利益表达、不满宣泄与价值追求 139
八、小结 140
(一)从事件本身的演变过程看,由偶发因素或日常纠纷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 140
(二)从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看,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为事态恶化提供了土壤 142
第五章 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145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145
二、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化 146
(一)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 147
(二)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 150
(三)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 153
三、关于“集体行动”的再认识 155
(一)概念梳理 155
(二)国内学者对“集体行动”的类型化 156
(三)笔者关于“集体行动”的界定 158
四、关于“瓮安事件”的解读 159
(一)已有的解读 159
(二)“瓮安事件”的几个关键词 162
(三)“瓮安事件”的发生机制:不满一刺激—攻击 167
(四)“瓮安事件”的学理归类: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 168
第六章 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向 172
一、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县城社区” 172
二、在核心诉求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 173
三、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反应”到“不满—刺激—攻击” 175
四、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 176
第七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思维和策略 178
一、在处置思维层面:顺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 178
(一)理性看待“稳定压倒一切” 178
(二)坚决摒弃“敌对思维” 181
(三)牢固树立“规则意识” 182
(四)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183
二、在制度设计层面:调整政策削弱冲突爆发的社会基础 185
(一)加快推进政府转型 185
(二)着力调整社会结构 187
(三)尽早改革信访体制 189
(四)切实保障司法公正 191
三、在操作技术层面:准确把握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194
(一)认清事件性质区别对待分类处置 194
(二)审慎介入民事纠纷避免过度干预 196
(三)主动公布事实真相谨防谣言扩散 198
(四)发现民众聚集及时采取疏散措施 200
四、治本之策:依宪治国 201
(一)对中国社会稳定形势的基本判断 202
(二)着眼长远寻求国家治理方式变革 205
主要参考资料 209
后记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