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次技术革命 2383
第一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历史背景 2383
一、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2383
二、国际经济的激烈竞争 2385
三、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协调创造的条件 2385
第二节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2387
一、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2387
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2389
三、空间技术的发展 2391
四、新型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2392
五、生物工程技术的诞生和应用 2393
第三节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2395
第七章 战后美国四十年 2402
第一节 从杜鲁门到约翰逊 2402
一、杜鲁门 2402
二、艾森豪威尔 2406
三、肯尼迪和约翰逊 2410
第二节 从尼克松到布什 2415
一、尼克松 2415
二、福特和卡特 2419
三、里根革命 2423
四、布什入主白宫 2432
第八章 战后西欧、日本四十年 2434
第一节 联邦德国 2434
一、阿登纳与联邦德国的奇迹 2434
二、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2439
三、斯密特、科尔时期的联邦德国 2444
第二节 法国 2448
一、戴高乐时期的法国 2448
二、蓬皮杜时期的法国 2455
三、德斯坦时期的法国 2456
四、密特朗时期的法国 2458
第三节 英国 2462
一、从艾德礼到威尔逊时期的英国 2462
二、从希思到撒切尔 2467
第四节 意大利 2472
第五节 西欧一体化进程 2478
一、西欧一体化的初创时期 2478
二、西欧一体化的目标与进程 2481
三、西欧一体化对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影响 2486
第六节 战后日本 2488
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2488
二、自民党政府及其政策 2493
三、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509
第九章 战后苏联四十年 2512
第一节 马林科夫执政 2512
一、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新领导班子的建立 2512
二、马林科夫政府的内外政策 2516
第二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 2524
一、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2524
二、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改革 2530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政治事件 2540
一、苏南关系恢复 2540
二、波兰波兹南事件 2544
三、匈牙利悲剧 2547
四、中苏裂痕显现 2554
五、中苏大论战 2558
第四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 2566
一、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改革和调整 2566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 2573
三、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 2574
第五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扩张 2577
一、“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2577
二、珍宝岛事件 2580
三、援越侵柬反华 2582
四、在东欧推行“勃列日涅夫主义” 2584
五、支持印度入侵巴基斯坦 2585
六、入侵阿富汗 2587
七、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渗透 2592
第六节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 2594
一、安德罗波夫时期的调整和改革 2594
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 2597
第七节 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2599
一、戈尔巴乔夫其人 2599
二、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的决策和措施 2601
第十章 变动中的世界 2611
第一节 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与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2614
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2614
二、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 2618
第二节 东欧政治剧变 2622
一、东欧剧变 2622
二、两德统一 2627
第三节 国际政治的新格局 2631
一、《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着东西方冷战的终结 2631
二、华约解散与苏联解体 2634
三、北约东扩 2639
第十一章 雅尔塔体系终结后的世界局势 2645
第一节 世界新格局 2645
一、“一超多强”格局 2645
二、世界贸易组织 2649
三、亚太经合组织 2652
第二节 和平下的阴影 2654
一、“北约东扩” 2654
二、地区冲突 2657
第十二章 战后绵延不断的战争 2660
第一节 中东战争 2660
一、中东战略地位 2660
二、第一次中东战争 2663
三、第二次中东战争 2672
四、第三次中东战争 2675
五、中东十月战争 2684
六、第五次中东战争 2688
第二节 两伊战争 2699
第三节 海湾战争 2702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2702
二、海湾战争 2704
第四节 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 2707
一、农业部大楼核查风波 2707
二、“禁飞区”冲突 2710
三、1996年的武器核查危机 2712
四、1998年的战争危机 2714
第十三章 当代亚太地区 2718
第一节 亚太地区的崛起 2718
第二节 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 2721
一、中国台湾 2721
二、中国香港 2723
三、新加坡 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