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上篇 交流的辩证法 3
第一章 表演“中国”:美国舞台上的中国戏剧与中国形象 3
第一节 美国舞台上的“中国戏剧” 3
第二节 主体的眼睛:美国戏剧中的中国形象 14
第二章 交流的场域:中国现代跨文化戏剧实践及其文化位置 27
第一节“南国”尺度下的“话剧史”叙事 27
第二节 命名的策略 39
第三节 国族想象的败绩与调适 47
第三章 奥尼尔与中国戏剧 56
第一节 他者的眼光:奥尼尔在中国的译介 56
第二节 中国现代戏剧坐标系中的“奥尼尔” 69
第三节 想象的乌托邦:奥尼尔剧作中的中国形象 88
第四章 太平洋彼岸的启示:梅兰芳作为文化镜像 93
第一节 寻求世界性的参照 93
第二节 太平洋彼岸的接受场域 97
第三节 作为文化镜像的梅兰芳 103
第五章 故国想象、文化记忆与“西方主义” 109
第一节“北京人”在美国 109
第二节 美国“推销员”的中国市场 116
下篇 制造同意:理论与批评 125
第六章“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研究:问题与方法 125
第一节“筑就我们的国家” 126
第二节“国家”作为分析单元 136
第三节 一种关系视角 141
第七章“推陈出新”:一个“本土”的现代性方案 143
第一节“推陈出新”的话语谱系 143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全球定位困境及其表征 150
第八章 赶超“当下”:“十七年”史剧论争的时代关切与历史根源 154
第一节 论争中的伪命题 154
第二节 时间/空间的麻烦 162
第九章“写意”戏剧观与话剧民族化:一种衍生的话语 165
第一节“写意”戏剧:西方的脉络 165
第二节“西方主义”作为文化策略 172
附录 179
一、大事年表 179
二、戏剧研究的问题意识:从周宁《天地大舞台》说起 187
三、跨文化戏剧研究:观念与方法 190
四、《木乃伊3》的中国显影及其跨国消费 206
五、戏中戏、身份表演与文化记忆:另眼看《色,戒》 213
六、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 223
七、视觉与认同:《太太万岁》的时空转译及其文化政治 236
参考文献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