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序 1
第一章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年5月至1923年12月) 1
第一节 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 1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1
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及政治设施 2
三、军阀割据纷争局面的出现 4
四、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7
五、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9
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2
第二节 五四运动 新思潮的竞起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4
一、五四运动 14
二、“五四”后新思潮的竞起 18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5
四、工人农民等群众运动的初步开展 28
五、“五四”后爱国反军阀斗争的继续 31
第三节 各个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32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共产国际体系的对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2
二、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政争、战争和南北政局的演变 34
第四节 社会各界改造中国的主张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37
一、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与民众的痛苦生活 37
二、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造主张 38
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41
四、孙中山关于政治出路的寻求和国共合作的酝酿 44
第二章 国民革命 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47
第一节 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国民革命的兴起 47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国民党政治制度的确立 47
二、孙中山系统阐述三民主义 49
三、革命武装的建立 革命势力统一广东 51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京政变 53
五、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善后会议 54
六、五卅运动 全国群众运动高潮 58
七、张冯吴孙各派军阀势力的演变 反奉倒段斗争 62
第二节 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分化 65
一、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廖仲恺被刺事件 65
二、戴季陶主义与反戴季陶主义 国共两党政治理论斗争的激化 67
三、西山会议派的出现和反西山会议派的斗争 69
四、三二○事件 整理党务案 71
第三节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 73
一、北伐前的政治军事形势 北伐的胜利进军 73
二、迁都之争和国民政府的北迁 76
三、群众革命斗争的大发展 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 78
四、蒋介石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四一二”政变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安国军政府的成立 82
五、武汉国民政府的转向 中共的应急对策徐州会议和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的失败 86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年8月至1931年9月) 93
第一节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93
一、第二次北伐和东北“易帜” 93
二、国民党“训政”的开始和中央政权机构的完备 96
三、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政 98
四、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 10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开展 102
一、革命低潮和中共八七会议 102
二、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和苏维埃口号的提出 105
三、盲动主义的发生和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08
第三节 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 110
一、国民党各派势力间的战争和政治争斗 110
二、中原大战及其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112
三、国民会议的召开和《训政时期约法》的公布 114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初创和中共的白区秘密工作 115
一、革命根据地的初创 115
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创立 119
三、中共白区秘密工作 121
四、苏区土地革命和红军反“围剿”战争 123
五、共产党内的路线之争 127
六、扩大化的肃反 130
第五节 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132
一、第三党的组建及其平民革命论 132
二、改组派的成立及其“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和活动 135
三、人权派的“争人权”及其“演进改革”论 136
四、中国托派的活动和主张 137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年9月至1937年7月) 140
第一节“九一八”国难 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 140
一、从“九一八”到“一二八”东三省沦亡伪“满洲国”成立 140
二、抗日民主浪潮的高涨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142
三、蒋汪胡之间的斗争 蒋介石宣布“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145
四、中共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发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及其各项基本政策 148
第二节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加强 日本向关内扩张和抗日民主浪潮的持续 150
一、国民党在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统治的加强 150
二、三十年代前期的经济状况 152
三、关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和具体活动 154
四、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侵略扩张 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成立及失败 157
五、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 国民党继续执行对日妥协政策 159
第三节 苏区工农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 162
一、苏区的各项建设和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 162
二、红军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红军被迫长征 164
三、遵义会议 三支主力红军会师 宁夏战役计划的流产和西路军的惨败 167
四、南方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 169
第四节 华北事变 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171
一、华北事变 中共“八一宣言”的发表 一二九运动 171
二、中共政策的重大转变 国民党政策的变化 175
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国民经济的复苏 181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国民党公布“五五宪草” 183
第五节 西安事变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186
一、两广事变 绥远抗战 186
二、中日谈判的搁浅 187
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88
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国共会谈 全国团结抗日局面基本形成 192
第五章 全民族抗战的展开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197
第一节 卢沟桥事变 全国团结抗战开始 197
一、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 各界抗战活动的开展 197
二、国共谈判达成协议 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正式形成地方势力出兵抗战 200
三、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202
四、中国抗战的国际反响 国际友人、华侨、华人对抗战的支援 204
第二节 日军全面进攻 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 205
一、日军全面进攻 太原会战 205
二、中共的抗日救国纲领和战略与战术原则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206
三、南京失陷 国民政府内迁和宣布长期抗战 211
四、沦陷区伪政权的建立 212
五、台儿庄大捷和徐州撤退 213
第三节 国民政府向战时体制的变化 214
一、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建国纲领》国民政府建立战时体制 214
二、国民参政会的设置 宪政运动 216
三、国民政府的战时政策及其实施 218
四、武汉会战 广州沦陷 221
第四节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22
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相持阶段前期正面战场的作战 222
二、日本的诱降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全国对汪集团的声讨 223
三、国共关系的逆转和摩擦事件的发生 皖南事变 225
四、阶级关系的变动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228
第五节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重要战场 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230
一、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230
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 百团大战 232
三、关于三民主义的争论 中共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234
四、汪伪政府的成立 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和经济掠夺 241
第六章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 245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 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为一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45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 世界政局和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 245
二、国民党共产党对太平洋战争的反应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248
三、中国战区的成立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250
四、废除不平等条约 开罗会议《联合国宪章》 251
第二节 相持阶段后期中国的战局和政局 254
一、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254
二、敌伪的“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敌后军民的艰苦奋战 255
三、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大生产运动 整风运动 260
四、国统区经济的变化 国民党政权腐败的加剧 267
五、《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和中共对它的批判 270
六、欧洲战场的重大胜利 美军对日军展开反攻 275
第三节 民主运动的再兴起 着眼于战后的各种政治主张的发表 276
一、豫湘桂战役和中国军队的大溃败 中国军队在滇缅战场的胜利 276
二、国统区人心的巨变 民主运动的再兴起 277
三、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280
四、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最后阶段的声明 282
五、中国思想界对战后世界问题和中国问题的讨论 287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92
一、雅尔塔会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292
二、美军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苏联对日出兵 中国军民大举反攻 293
三、日本侵略者垂死挣扎和战败投降 294
四、中国的受降 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295
第七章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5年9月至1949年10月) 299
第一节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 299
一、战后国际国内形势 299
二、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各民主党派的活跃 303
三、重庆谈判和《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的签订 306
四、解放区的自卫反击战和国统区人民的反内战运动 308
五、马歇尔“调处”政治协商会议 311
第二节 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317
一、全国性内战的爆发 317
二、国民党军对解放军的进攻及其被击破 319
三、“中美商约”的签订 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加深 322
四、国民党的“制宪国大”和“改组政府” 324
五、中间路线的宣传及其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 326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329
一、三路大军南下作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发表 329
二、解放区各项政策的实施 331
三、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 333
四、国统区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民盟三中全会的召开 335
五、解放军在各战场的继续进攻 中共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的号召和各民主党派的响应 338
六、关于“中国出路”的讨论 340
第四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43
一、三大战役的胜利 343
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崩溃和蒋介石集团在政治军事上的挣扎 348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建设原则的讨论 350
四、北平和谈的破裂 解放军渡江作战 解放南京 353
五、《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对美国“白皮书”的批判 355
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57
第八章 哲学 科学 文化思潮 360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 360
一、批判旧道德宣扬新道德 360
二、新文学的出现 363
三、东西文化问题和人生观问题的争论 364
第二节 三十年代的文化思潮 365
一、“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论 365
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 368
三、现代化问题的讨论 368
第三节 中西兼具的风俗文化 370
一、重商风气的形成 370
二、中俗的西化 371
三、中西风俗共存共容 372
四、理论上的争议 374
第四节 哲学、科学、文学创作 375
一、自然科学 375
二、哲学 378
三、社会科学 379
四、文学创作 383
第二版后记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