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相对关系」思维下的别异与和同 1
第一篇「势」概念之形成及其义涵发展 19
前言 20
第一章 兵家「势」概念之发展 23
第一节 「势」概念的发生及其早期意义 23
第二节 兵家之「势」的特殊义涵 33
第三节 「势」概念所显示的「相对关系」之思考 51
第二章 战国时代「势」概念的发展 53
第一节 统治学上「势」概念的兴起 53
第二节 荀子之「势」论——时代风潮下的矛盾产物 61
第三节 「制度」义涵的「势」——重探《韩非子》〈难势〉篇主旨 67
第四节 从「相对关系」看战国时代「势」概念发展 77
第三章 贾谊及后世儒者「势」概念之发展 88
第一节 贾谊「势」论的特色——「势」视野的扩大及境界的提升 88
第二节 唐宋儒者「势」的施政观 97
第三节 宋儒的「理势」说与「事势」说 105
第四节 王夫之的「势」之史论 112
结论 120
第二篇「和」概念之形成及其义涵发展 123
前言 124
第一章 「中庸」的音乐性意义探讨 125
第一节 「和」字溯源 125
第二节 试释「中,和也」之义 133
第三节 「庸」字溯源——「庸」的音乐性本质 136
第四节 「中庸」之为道——节制、协调、理性的「和」 141
第二章 「和」与「礼」「乐」传统 150
第一节 「和」与中国乐教传统 151
第二节 「和」与中国礼教传统 160
第三节 「和」与味美 166
第三章 「和同之辨」在先秦的发展 175
第一节 「和同之辨」的政治对话——附论「平」与「和」的关系 175
第二节 儒墨之争——「和而不同」与「尚同」 181
第三节 「和」的不等质及道家「和同」之说 191
第四章 「和」与「合」——「和」的宇宙观及身体观 196
第一节 「和」「合」辨义 196
第二节 「和合」相生——「和」的宇宙观 200
第三节 「天人合一」——「和」的身体观 209
结论 218
第三篇 古代「权」概念之义涵发展及其实践 221
前言 222
第一章 「权」——环绕「秤锤」诸义之探讨 225
第二章 先秦儒家「权」概念的发展 233
第一节 孔孟论「权」——「权」与「礼」的微妙关系 233
第二节 「权」概念的转折——从荀子到韩非的「权」说 241
第三章 汉儒论「权」 249
第一节 「权」「权」对等观 249
第二节 「权」之原心论 258
第三节 「权」与「变」与「义」之关系 273
第四章 「权」——儒家之「时中」与道家之「时变」 278
第一节 「权」与「时中」 278
第二节 「权」与「时变」 287
第三节 「权变」之政策实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变革 294
结论 296
第四篇「屈伸」「曲直」概念之义涵探讨 301
前言 302
第一章 「屈」「曲」辨义 303
第二章 道家迂回曲折之道 308
第一节 人生的逆向思维——老子的「曲」道 308
第二节 「全身」与「反礼乐仁义」——《庄子》之「曲」道 324
第三节 君王统治之术——《淮南子》的屈伸曲直之道 331
第三章 儒家理想人格的型塑——「直」道与「不屈」340 340
第一节 孔子的「直」道 340
第二节 孟子的「不屈」 346
第四章 儒家刚柔屈伸之道 353
第一节 个人忧患意识之呈现——《易经》「屈伸」之道 353
第二节 「时屈则屈,时伸则伸」——《荀子》「屈曲」之道 359
第三节 《礼记》的「直」道与「曲」道 368
结论 379
总结 从「相对关系」到「时间观」的探索 383
参考书目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