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总报告 3
1 城市创新总体评价:态势与格局 3
1.1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结果 3
1.2城市创新单项能力评价结果 4
1.3城市创新主要特征及亮点 6
2 城市创新实践过程:践行科学发展 10
2.1城市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转变 10
2.2创新加速城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2
2.3城市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 14
3 城市创新区域分布:经验与模式 16
3.1“珠三角”城市创新群 17
3.2“长三角”城市创新群 20
3.3京津冀城市创新群 23
3.4新兴城市创新群 25
4 城市创新年度关注重心:政府、企业、集群创新与体制创新 29
4.1政府是城市创新的主导者 29
4.2企业始终是城市创新的主体 32
4.3产业集群创新成为城市创新的新方向 34
4.4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 37
5 城市创新的推进:回顾与展望 41
5.1我国改革开放30年城市创新经验总结 41
5.2我国城市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4
5.3我国城市创新的基本走向及继续推进的主要建议 47
第二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分报告 53
分报告一:政府推动与城市创新 53
1 从战略层面看,政府推动制定城市创新发展战略 53
1.1城市创新含义的重新认识 53
1.2城市创新定义的特点 54
1.3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58
2从战术层面看,政府实施城市创新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 62
2.1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63
2.2实施税收优惠措施,降低科技创新成本 64
2.3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66
2.4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提高服务创新能力 67
3 从实践层面看,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类型 68
3.1科技创新型城市 68
3.2工业创新型城市 69
3.3服务创新型城市 69
3.4文化创新型城市 70
3.5 体制创新型城市 70
4 从绩效层面看,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经验及不足之处 71
4.1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主要成绩 72
4.2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不足之处 74
4.3对政府推动城市创新的几点建议 76
分报告二:企业是城市创新的主体 81
1企业是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主体 81
1.1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是迅速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82
1.2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84
2企业是自主技术研发的主体 86
2.1自主技术研发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根本 86
2.2企业是自主技术研发投入和执行的主体 88
3 企业是把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主体 89
3.1技术转化为产品是创新过程的必要环节 89
3.2我国自主技术成果产业化率普遍较低及其原因 91
3.3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城市自主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 92
4 企业是把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的主体 94
4.1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是形成城市品牌创新能力的关键 94
4.2企业在新技术产品市场推广、品牌打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95
4.3构建新技术产品品牌化和市场化的有机体系 97
5 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格局 98
5.1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模式分析 98
5.2以企业为主体的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新趋势 99
分报告三:集群创新与产业提升 103
1 城市、产业与集群 103
1.1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的集聚地 103
1.2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形态 104
1.3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106
2 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城市竞争力提升 108
2.1中国产业集群的类型 109
2.2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111
3 集群创新的必要性和优势 112
3.1集群创新的必要性 113
3.2集群创新的优势 115
4 集群创新的不同方式和策略 117
4.1增加技术含量和服务链条升级 118
4.2向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链条的升级 119
4.3向更高等级的集群升级 121
5 城市在营造集群创新环境中的作用 123
5.1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 124
5.2促进创新网络的形成 124
5.3建立促进创新的城市环境 127
分报告四:体制创新与城市竞争力 129
1 城市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提供了体制环境 129
1.1大部门制改革 129
1.2政府机构层级减少 131
1.3政府行政权力下沉 132
2 城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创新了公共服务方式 133
2.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34
2.2电子政务 135
2.3政务公开 136
3 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协调政府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关系的做法 137
3.1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与所在地行政机构间存在的矛盾 138
3.2政府主导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与政府行政机构关系的协调 139
3.3政府协调型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与政府行政机构关系的协调 140
4 各城市的体制建设各具特色 142
4.1上海浦东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特点 143
4.2深圳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特点 144
4.3天津滨海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体制创新特点 146
5 体制创新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 147
5.1城市竞争力的含义 147
5.2体制创新对城市竞争中资源拥有情况的影响 148
5.3体制创新对城市竞争中资源配置能力的影响 148
第三部分 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153
1 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内涵 153
2 城市创新能力与区域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区别 154
3 城市创新能力的内容及功能 156
3.1行为主体及其功能 156
3.2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158
3.3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159
4 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 161
4.1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意义 161
4.2城市创新能力的分解 161
4.3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63
5 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定方法 164
5.1指标的筛选 164
5.2数据标准化 166
5.3指标权重的确定 166
5.4分析方法的选择 167
第四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测评结果 175
1 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175
1.1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 175
1.2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 175
1.3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 176
1.4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 176
2 地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177
2.1地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100名) 177
2.2地级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前100名) 178
2.3地级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前100名) 180
2.4地级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181
3县级城市创新能力测评 183
3.1县级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前100名) 183
3.2县级城市创新基础条件和支撑能力测评(前100名) 184
3.3县级城市技术产业化能力测评(前100名) 186
3.4县级城市品牌创新能力测评(前100名) 187
第五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专题研究 191
专题研究一:创新城市建设中的校区、园区和社区联动发展方式与机制 191
1 序言 191
2 高校集聚区实践发展及研究焦点 192
2.1我国高校集聚区的发展回顾 192
2.2国内外研究回顾 192
2.3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198
3 上海以“三区联动”推动高校集聚区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案例研究 200
3.1上海高校集聚区建设的概况与“三区联动”构想的提出 200
3.2杨浦知识创新区与制度性联动方式 203
3.3紫竹科学园区与功能性联动方式 205
3.4松江大学城与生态培育联动方式 208
3.5 案例研究小结 210
4高校集聚区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机制归纳 211
4.1联动的规划 212
4.2联动的框架 212
4.3联动的组织机构 212
4.4联动的生态 213
4.5联动的平台 213
4.6联动的体系 214
4.7联动的市场原则 214
专题研究二: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演化过程研究 218
1 以创意产业为依托构建创意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218
2 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220
2.1创意产业的概念 220
2.2创意产业的特征 222
3 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 224
3.1城市发展对创意产业的影响 224
3.2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27
4 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耦合演进 231
4.1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动态耦合模型 231
4.2城市发展与创意产业的动态耦合过程及政策启示 232
5 结语 236
专题研究三: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240
1 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诠释 241
1.1何为城市创新空间 241
1.2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群 241
1.3城市创新空间的基本类型 243
1.4城市创新空间系统的理论构成 243
2 城市创新空间系统的层级划分 245
2.1智慧圈——创新型区域 245
2.2智慧丛——创新型城市 246
2.3智慧簇群——城市创新空间组群 247
2.4智慧单元——实体创新空间 248
3 多层级系统下的空间结构要素 249
3.1创新斑块 249
3.2创新基质 250
3.3创新廊道 251
3.4创新边界 253
4 城市创新空间的创新机制 254
4.1网络组织理论和创新系统理论 254
4.2“集成创新”机制 256
5 城市创新空间的空间形态结构 257
5.1城市创新空间的结构模式 257
5.2城市创新空间的布局结构 260
专题研究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 269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评价 269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地域差异的比较 271
2.1评价思路和指标体系 271
2.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基于因子分析 272
2.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地域差异的比较——基于分层聚类 276
3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 279
4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展望 282
第六部分 中国城市企业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287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一:创新成就金发科技辉煌 287
1 技术创新,金发科技立企之本 287
1.1平台创新,夯实企业根基 287
1.2机制创新,金发科技动力之源 289
1.3产学研合作方式创新,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290
1.4参与行业建设方式创新,规范行业建设 290
2 品牌创新,金发科技腾飞之翼 290
2.1产品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基础 291
2.2科技创新,是培育名牌的重中之重 291
2.3诚信服务,是提升品牌美誉的关键 291
2.4品牌延伸,建立金发产品树 292
2.5商标保护,是品牌建设的前提 292
3 管理文化创新,营造优良发展氛围 292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二:华兰公司以自主创新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294
1 增强竞争意识,创新发展理念 294
2 产学研结合,推进技术创新 295
3 推行质量兴企,强化品牌创新 295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三:宜宾丝丽雅集团在不断创新中走向辉煌 297
1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跨越 297
1.1树立科技强企理念,锻造第一生产力 298
1.2树立管理增效理念,挖掘发展潜力 299
1.3树立人才兴企理念,激活第一资源 299
2 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提升 300
2.1多元扩张,培育新增长点 300
2.2规模立企,占领第一市场 301
2.3资本积累,保障企业发展 302
3 创新经营方式激发活力 302
3.1志存高远,实施全球化战略 303
3.2严于律己,立志行业领先 303
4 创新企业文化铸就灵魂 304
4.1打造核心文化,形成精神生产力 304
4.2引导机制创新,激发创新热情 305
城市创新企业案例四:大唐电信集团自主创新“十年磨一剑” 307
1 技术的研发和国际标准的提出(1998~2001年) 307
2 样机研发和系统完善阶段(2001~2005年) 308
2.1历尽艰辛,大唐TD研发历程 309
2.2同心协力,成立TD-SCDMA产业联盟 311
2.3层层闯关,完成前期各项测试 313
3 测试及预商用阶段(2006~2008年) 314
3.1 TD-SCDMA网络实验阶段(2006年) 314
3.2 TD-SCDMA规模网络应用测试阶段(2007年) 316
3.3 TD-SCDMA预商用,服务北京奥运(2008年) 317
3.4 TD-SCDMA产业联盟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318
4 正式发牌商用(2009年) 320
4.1 TD-SCDMA正式商用,发展势头良好 320
4.2 TD-SCDMA产业联盟持续壮大 321
4.3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不断破冰前行 321
第七部分 中国城市创新典型案例分析 325
城市案例一:无锡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转型发展优势 325
1 坚持以更新思维观念、转变发展理念为导向,致力探索创新发展方式新思路 325
2 坚持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全力推动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 327
3 坚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330
4 坚持以创新文化、城市精神为引领,营造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环境 333
城市案例二:广州市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升级的核心战略 336
1 自主创新推动城市升级的意义 336
2 广州全面推进自主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336
2.1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336
2.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337
2.3聚集丰富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整体实力 338
2.4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 338
2.5依托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339
3自主创新推动广州城市升级的主要对策 339
3.1深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340
3.2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辐射带动全省发展 340
3.3建设“穗深港”创新圈,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创新体系 340
3.4推进中新“知识城”建设,引领广州知识经济腾飞 341
3.5培养和聚集创新人才,发挥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关键作用 341
3.6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孕育创新土壤促进城市升级 342
城市案例三:温岭市以“十个一”扶持方式为抓手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343
城市案例四:象山县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348
1 坚持以企业品牌创新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349
1.1企业品牌建设推动制造产业升级 350
1.2企业品牌建设推动针织业化解经济危机 350
1.3企业品牌建设助力建筑业越做越强 351
2 着力创新城市文化以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51
2.1建设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文化传承发展新方式 352
2.2以节造势,推动城市品牌建设 353
2.3以城市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354
3 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大目湾海洋生态文化新城 355
3.1坚持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建设一流的海洋生态文化休闲新城 355
3.2创新城市建设标准,保障海洋生态文化新城建设有效落实 356
3.3创新城市开发方式,确保大目湾海洋生态文化新城建设进展顺利 357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