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3
第一章 农业资源区划的历史概述 3
一、古代的农业区划著述 3
二、近代的农业区划 4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区划 4
第二章近30年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8
一、1978~1985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8
二、1986~1995年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12
(一)1986~1990年做好全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前期工作 13
(二)1990~1995年围绕编制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开展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 15
三、1999年以来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19
(一)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结构布局编制并实施区域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 19
(二)为宏观科学决策建立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20
(三)为生产型农业向生产、生活(旅游)、生态型现代农业转化而开展农业功能区划 20
第三章 第三次农业资源区划的组织机构及成果 21
一、组织机构 21
(一)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21
(二)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 22
(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 22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 23
(五)《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 24
(六)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资料库 25
二、职能 25
三、第三次农业区划的成果 26
第二篇 农业资源管理 31
第一章 总论 31
第一节 农业资源管理工作回顾 31
一、农业资源管理工作经历的三个阶段 31
(一)以资源调查为主的阶段(1978~1985年) 31
(二)强化区域资源动态监测与资源综合利用研究阶段(1986~1995年) 31
(三)农业资源数据更新与强化资源综合性管理阶段(1995年后) 32
二、农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四个转变 32
(一)农业资源管理从偏重资源调查向资源动态监测与综合利用和综合性管理转移 32
(二)农业资源管理从仅重视自然资源向整个农业资源转移 32
(三)农业资源管理从仅关注国内资源向同时关注国内国外资源转移 33
(四)农业资源管理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现代研究方法转移 33
第二节 农业资源管理主要工作 33
一、农业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 33
(一)气候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 33
(二)水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 34
(三)生物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 34
(四)土地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 35
(五)生物质能源调查评价与综合利用研究 37
(六)自然保护区调查与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 38
(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38
二、农业资源数据更新与农业资源综合管理 39
第三节 农业资源管理主要成就 41
一、气候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 41
(一)全国农业气候资源调查 41
(二)热带、亚热带丘陵山区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41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 41
(一)全国各地区水资源的综合评价 41
(二)中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调查评价 42
(三)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42
三、生物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 42
(一)草地资源调查 42
(二)渔业资源调查 42
(三)长白山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 43
(四)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调查评价 43
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利用 43
(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制图 43
(二)《1:100万土地利用图》 43
(三)《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 43
(四)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43
五、其他 44
第四节 农业资源管理未来展望 44
一、农业资源管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45
(一)农业水土资源短缺问题需要通过强化资源管理来解决 45
(二)农业资源利用低效问题需要通过强化资源管理来解决 45
(三)农业资源利用中的负效益需要通过强化资源管理来解决 45
二、农业资源管理有可能发展成为教育部设置的独立的一级学科 45
(一)强化农业资源管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46
(二)现有学科替代不了农业资源管理学 46
三、农业资源管理的涉及领域不断拓展 46
(一)研究内容向其他领域与其他学科渗透 46
(二)研究视野从国内向全球拓展 46
四、农业资源管理研究更加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 47
五、农业资源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强化组织管理与合作、协作 47
第二章 耕地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 48
第一节 概述 48
第二节 我国中低产田分布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结果 48
一、我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及其面积 48
(一)我国中低产田主要障碍类型划分及其面积 49
(二)我国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及其面积 50
二、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的地域分布特点 50
三、中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潜力 51
(一)从光能利用率看我国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 51
(二)改造中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效益及投资估算 51
(三)各大区改造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潜力 52
第三节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成果 53
一、我国耕地数量 53
二、耕地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55
(一)从耕地总体利用方式划分耕地 55
(二)按耕地所处地势的坡面坡度大小划分耕地层次 55
(三)根据耕地的质量和生产水平划分耕地类型 56
三、我国耕地数量的历史变化 56
(一)历代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56
(二)新中国成立后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57
(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57
四、我国耕地的特点 58
(一)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58
(二)耕地分布不平衡 58
(三)耕地质量不高,增产潜力大 58
(四)耕地土壤类型多样 58
(五)人为影响深刻 59
五、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59
(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59
(二)未能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尚有潜力 59
(三)中低产田和旱地面积大 60
(四)耕地污染严重 60
六、保护耕地资源的对策 60
(一)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耕地保护法,强化管理 60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垦和复垦耕地 60
(三)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60
(四)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能力 61
(五)提高复种指数 61
(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61
第三章 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调查 62
第一节 概述 62
第二节 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63
一、“四低”的标准 63
(一)中低产田(土) 63
(二)低产园地 63
(三)低产林地 64
(四)低产水面 64
二、“四荒”的概念 64
三、工作安排 65
第三节 农用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的结果 65
一、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类型及其特征 65
(一)农用后备土地资源类型及其面积 65
(二)我国农业后备资源主要特征 66
二、中低产田和“三荒”地利用分析 67
(一)中低产田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67
(二)“三荒”地利用分析 68
三、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68
(一)改造中低产田的粮食增产效果 68
(二)宜农(耕)荒地开发潜力 68
(三)改造低产园地以及宜园荒地开发潜力 69
(四)改造低产林地及宜林荒地开发潜力 69
(五)低荒内陆水域开发潜力 69
(六)宜牧荒地开发潜力 69
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对策与建议 69
(一)制定一套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优惠政策 69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70
(三)以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主,综合开发农业后备资源 70
(四)完善农业法规,加强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 70
(五)亟须加强开发农业后备资源的资金投入力度 70
第四章 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资源调查 71
第一节 概述 71
第二节 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72
一、开发利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重要意义 72
二、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特征及其评价 73
(一)土地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全面发展;而人均耕地少,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73
(二)光热水资源丰富,雨、热同季;但受季风气候不稳定性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 74
(三)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垂直差异明显,有利于立体开发和综合经营,但利用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 74
(四)生物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75
(五)水资源蕴藏量丰富,但利用率低,开发潜力大 75
三、丘陵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 76
(一)调整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结构 76
(二)大力开发丘陵山区名特优农产品 76
(三)分层布局,立体开发 77
(四)提升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力 77
(五)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生态建设 78
第五章 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立法实例 79
第一节 辽宁省农业资源综合管理与保护条例 79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条例 82
第三节 浙江省农业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85
第四节 太原市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条例 88
第三篇 农业遥感 93
第一章 农业遥感发展历程 93
第一节 吸收引进与研究消化阶段(1979~1988年) 93
一、农业遥感工作机构的建立 93
二、农业遥感技术的引进与试验研究 94
第二节 自主研究与业务试运行阶段(1989~1998年) 95
一、区域性农业遥感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96
二、国家大规模科技攻关计划的参与 97
三、专业化农业遥感工作队伍的形成 97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1999年至现在) 98
一、农业遥感队伍发展壮大,农业遥感纳入部委发展规划 98
二、全国性农业遥感监测工作全面开展 98
三、农业遥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100
四、农业遥感人才培养能力和研究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101
第二章 农业遥感主要工作与成就 102
第一节 农业资源遥感调查 102
一、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 102
二、土壤类型与土壤侵蚀调查与制图 105
三、草地资源调查与制图 106
四、资源环境遥感调查 107
第二节 农业资源遥感监测 108
一、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 108
二、草地遥感监测 109
三、其他监测 111
第三节 农作物遥感估产 112
一、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 112
(一)小麦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 113
(二)玉米种植面积变化的遥感监测 114
(三)大豆种植面积的遥感监测 114
(四)水稻种植面积监测 115
(五)棉花种植面积变化遥感调查 116
二、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 116
三、农作物产量的监测与预测 117
四、农作物遥感的地面调查与支持系统 118
第四节 农业灾害遥感监测 119
一、旱灾遥感监测 119
二、水灾监测 120
三、病虫害遥感监测 121
四、雪灾遥感监测 121
五、其他农业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价 122
第五节 农业信息 122
一、建立农业资源区划资料数据库系统,汇总全国区划数据成果 123
(一)任务过程 123
(二)国家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内容 124
(三)主要数据成果 125
(四)数据的应用 125
二、建立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掌握资源动态变化 125
(一)任务过程 125
(二)农业资源动态监测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126
(三)监测方法 127
(四)监测系统的运行 127
(五)监测数据成果的应用 127
三、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128
(一)任务的提出和系统建设目标 128
(二)系统结构与特点 128
(三)系统的应用 129
四、全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共享 129
(一)任务的提出和建设目标 129
(二)全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基础数据库构成 130
(三)系统应用 131
第三章 农业遥感工作未来展望 132
一、农业遥感信息源将显著增加 132
(一)高分辨率星载遥感信息平台 132
(二)现代小卫星遥感信息平台 133
(三)临近空间与航空遥感信息平台 134
(四)陆基农田传感器信息平台 135
二、农业遥感应用领域和区域将不断扩展 135
(一)农业遥感应用领域的扩展 135
(二)农业遥感应用区域的扩展 137
三、农业遥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深化 137
(一)基于多尺度遥感分类与空间抽样理论的区域作物种植面积综合提取技术 137
(二)基于多模型整合的作物单产预测技术 138
(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作物长势动态监测技术 139
(四)基于多波段、多时相、多平台遥感信息复合的农业灾害快速监测与评估技术 139
(五)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和同化技术的区域农田信息协同反演 140
(六)基于农情动态监测模型群的标准遥感数据产品生成与验证技术 140
四、农业遥感监测信息服务功能继续加强 141
(一)农业遥感地面监测系统建设 141
(二)农业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系统建设 141
(三)农业遥感数据存储系统建设 142
(四)农业遥感远程会商系统建设 142
(五)农业遥感资源共享与服务系统建设 142
第四篇 农业区划与区域布局 145
第一章 发展历程 145
一、农业生态适宜性区划为主阶段(1979~1995年) 145
(一)农业区划与农业区域规划研究 145
(二)农业区划学科理论与方法 145
二、农村经济区划为主阶段(1996~2003年) 146
(一)农村经济区划研究的背景 146
(二)中国农村经济区划 146
(三)中国生态系统生产力区划 147
(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划 147
三、农业功能区划为主阶段(2004~2009年) 147
(一)农业功能区划提出的背景 147
(二)农业功能类型与区划研究进展 148
(三)农业功能区划成为新时期工作切入点 148
第二章 主要工作与成就 150
一、农业区划 150
(一)农业自然条件区划 150
(二)农业部门区划 152
(三)农业技术措施区划 158
(四)综合农业区划 165
(五)农村经济区划 170
(六)农业功能区划 170
二、区域结构与布局 174
(一)区域农业结构调整 174
(二)农产品区域布局 183
第三章 工作展望 190
一、农业区划工作的发展机遇 190
二、农业区划工作的发展态势 191
(一)国外农业区划 191
(二)国内农业区划 191
三、农业区划工作的任务与重点 192
(一)基本任务 192
(二)重点领域 192
(三)研究热点 193
第五篇 区域农业发展战略 199
第一章 发展历程 199
一、配合制定20世纪末全国农业长远规划的阶段:1979~1985年 199
二、搞好农业区域综合开发前期工作的阶段:1986~1995年 199
三、推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阶段:1996~2006年 200
四、研究特殊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2007年以来 200
第二章 主要工作与成就 201
一、区域农业发展战略 201
(一)全国农业发展战略综合性研究 201
(二)19个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3
(三)农业发展战略专题研究 206
(四)全国农业发展战略 211
(五)西藏农牧业增长方式研究 212
(六)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14
(七)中国农产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217
(八)特殊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18
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规划) 225
(一)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225
(二)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研究(规划) 228
(三)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232
(四)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35
三、农业区域规划 240
(一)农业区域开发规划 240
(二)农业投资项目咨询组 247
(三)全国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 248
(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252
(五)扶持革命老区农业建设方案 252
(六)青甘川滇藏区农村清洁能源利用规划 256
第三章 工作展望 258
一、新形势与新要求 258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258
(二)新要求 258
二、工作思路与重点 259
(一)工作思路 259
(二)工作重点 259
第六篇 各省区划工作 265
北京市农业资源区划30年 265
河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274
山西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285
辽宁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298
吉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10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21
上海市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33
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38
安徽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54
福建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62
山东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72
河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83
湖北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393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14
重庆市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25
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34
陕西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49
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58
青海省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30年 471
后记 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