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研究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1
1.1.1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思 1
1.1.2教育背景:中师报考由“热”变“冷” 3
1.1.3生命历程理论的启示 5
1.1.4研究的问题 8
1.1.5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
1.2相关研究的综述 13
1.2.1关于教育选择的研究 13
1.2.2关于社会阶层与教育获得的研究 18
1.2.3关于教师阶层背景的研究 27
1.2.4中等师范教育的有关研究 29
1.2.5对相关研究的总体评价 34
1.3核心概念的界定 35
1.3.1中师 35
1.3.2教育分流 35
1.3.3教育选择 36
1.3.4教育分层 37
1.4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38
1.4.1研究方法论及方法 38
1.4.2进入现场 40
1.4.3研究对象的选择 42
1.4.4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48
1.5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52
2引子:中师教育是“香饽饽”还是“鸡肋” 54
2.1中等师范学校报考“热” 54
2.2十字路口:高中还是中师 58
2.3报考动机面面观 63
2.3.1“那时候考上中专已经很好了”:利益博弈 63
2.3.2“师范学校就是农村孩子的学校”:城乡差异 67
2.3.3“师范学校就是一块鸡肋”:偏移的价值取向 69
2.4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一位中师生的个案调查 74
2.4.1“身不由己” 75
2.4.2“痛并快乐着”——我的中师生活 79
2.4.3“荣归故里” 88
2.4.4能力与学历 93
3还原教育选择的体制情境 95
3.1教育分流视野下的中等师范学校 95
3.1.1教育结构 95
3.1.2分流机制 98
3.2师范教育体制框架 103
3.2.1独立定向型的教师教育体制 103
3.2.2“面向小学”、“面向农村” 106
3.2.3招生和分配政策 110
4“必需品”与“奢侈品”:农民家庭的教育决策 118
4.1社会结构、家庭资本与教育选择 118
4.1.1还原教育选择的社会情境 119
4.1.2家庭资本 123
4.2教育期望与教育选择 129
4.2.1影响教育期望的因素 129
4.2.2农民教育期望的特点 131
4.3家庭的教育选择 139
4.3.1“先考出来再说” 141
4.3.2“铁饭碗” 145
4.3.3“跃农门” 147
4.3.4“蓝本”,和“红本” 148
4.4农民家庭的选择策略 152
4.4.1子女教育机会分配策略 152
4.4.2高考风险规避策略 155
4.5教师“身份”的吸引力 158
4.5.1教师的“国家干部”身份 158
4.5.2农民对教师身份的认同 161
5中师生的职业流动与身份跨越 165
5.1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165
5.1.1“荣归故里” 166
5.1.2转行 172
5.1.3保送 180
5.2进一步的教育获得 187
5.2.1进修:“正规军”与“杂牌军” 187
5.2.2考研:“输在起点,赢在终点” 192
5.2.3关于中师生进一步教育获得的思考 200
6结论 205
参考文献 210
附录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