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运动养生康复学 气功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家瑞编著
  • 出 版 社:福建中医学院
  • 出版年份:2002
  • ISBN:
  • 页数:228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气功概念 1

(一)“气功”一词由来 1

(二)气功定义 1

(三)气功组成 3

二、气功作用 4

(一)充足正气 4

(二)疏通经络 4

(三)平衡阴阳 4

(四)延年益寿 4

(五)开发潜能 5

(六)涵养道德 5

三、医学气功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论治 6

四、气功学 8

(一)气功学概念 8

(二)气功学内容 8

第一章 发展简史 10

第一节 上古气功 10

一、原始时期 10

(一)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10

(二)引舞宣导 11

(三)挢引按抚 11

(四)辟谷食气 11

二、夏商时期 11

(一)真人、神人 11

三、西周时期 11

(一)《易经》 11

四、春秋战国时期 12

(一)老子 12

(二)庄子 12

(三)黄帝内经 12

(四)《行气玉佩铭》 13

第二节 中古气功 14

一、泰汉时期 14

(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4

(二)命门、肾间动气 14

(三)《导引图》、《却谷食气篇》 14

(四)《淮南子》 14

(五)《周易参同契》 14

(六)气功“治杀病” 15

(七)华佗“五禽戏” 15

(八)《太平经》 15

(九)胎食、胎息 15

(十)石春 15

(十一)小乘禅法 15

(十二)《黄庭经》 16

(十三)《养生要集》 16

(十四)《灵剑子》 16

(十五)《抱朴子》 16

(十六)《养性延命录》 17

(十七)《大乘禅法》 17

三、隋唐五代时期 17

(一)《布气诀》 17

(二)《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7

(三)孙思邈 18

(四)杨上善 18

(五)吕洞宾 18

(六)天台止观法 19

四、宋元时期 19

(一)《云笈七签》 19

(二)《圣济总录》 19

(三)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19

(四)张伯端《悟真篇》 20

(五)金元四大家 20

(六)《养老奉亲书》 20

(七)周敦颐《太极图说》 20

第三节 近世气功 21

一、明清时期 21

(一)《易筋经》 21

(二)《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 21

(三)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21

(四)《性命主旨》 21

(五)陈继儒《养生肤语》 22

(六)王阳明 22

(七)《静坐要诀》 22

(八)武术气功 22

(九)《少林拳术秘诀》 23

第四节 近现代气功 23

(一)意气功 23

(二)《医技便巧针灸指南》 23

(三)《因是子静坐法》 23

(四)灵子术 23

(五)刘贵珍《气功疗法实践》 24

(六)气功科学研究 24

(七)“外气”探秘 24

(八)郭林新气功 24

(九)气功信息治疗仪 24

(十)气功麻醉 24

(十一)心灵能 25

(十二)生物回授疗法 25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6

第一节 阴阳之气学说 26

一、气功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26

(一)气之阴阳三特性 26

(二)阴阳之气属性规定 26

(三)气功阴阳学说基本观点 26

(四)阴阳之气联系方式 26

二、气功阴阳学说临床运用 27

第二节 五行学说 27

一、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27

(一)五行属性 27

(二)五行归类 28

(三)五行生克 29

(四)五行乘侮 29

(五)五行转化 29

二、五行学说气功运用 31

第三节 八卦学说 31

一、八卦学说基本内容 31

(一)八卦 31

(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32

(三)河图洛书 33

二、八卦学说在气功中运用 34

第四节 子午流注学说 34

一、子午流注的基本内容 34

(一)六十花甲子 34

(二)天干地支分配阴阳法 35

(三)干支分配四季五行法 35

(四)时间与时辰分配法 36

(五)天干与十二经脉相配法 36

(六)地支与脏腑经络相配法 36

(七)子午流注针法 36

二、子午流注理论气功运用 38

(一)按照经脉气血充注规律择时练功 38

第五节 经络学说 40

一、十二经脉作用 40

二、奇经八脉作用 40

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40

四、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规律 40

(一)足少阴肾经解说 40

(二)手厥阴心色经解说 41

(三)手少阳三焦经解说 41

(四)足少阳胆经解说 42

(五)足厥阴肝经解说 43

(六)任脉解说 43

五、练功时对经脉的体察 45

六、经脉在练功中的作用 45

第六节 藏象学说 45

一、脏腑学说基本内容 46

(一)心 46

(二)肝 46

(三)脾 47

(四)肺 48

(五)肾 48

(六)六腑 49

(七)奇恒之腑 50

(八)人之生成、发育 50

二、藏象学说气功运用 51

第七节 精气神学说 52

一、气 52

(一)气的分类 52

(二)气功学常用之气的含义 53

(三)气的生成 53

(四)气的作用 54

(五)精气的特点 54

二、精 54

(一)精的分类 54

(二)精的作用 55

(三)精的特性 55

(四)精的关系脏腑 55

三、神 55

(一)神的本义 55

(二)神的多层次方面的含义 55

(三)神的作用 56

(四)神的特性 56

(五)神的关系脏腑 56

第八节 丹田学说 56

一、上丹田 56

二、中丹田 56

三、下丹田 57

第九节 周天学说 57

(一)周天在气功学中的涵义 57

(二)周天功法概说 57

(三)周天功的火候 58

(四)周天学说中的其它术语 58

第十节 传统术语 59

一画 59

二画 59

三画 60

四画 61

五画 62

六画 62

七画 63

八画 63

九画 63

十画 64

十一画 64

十二画 64

十三画 64

第三章 科学研究 65

第一节 气功现代医学研究 65

(一)气功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65

(二)气功对循环和血流系统的作用 65

(三)气功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66

(四)气功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66

(五)气功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66

(六)练功对皮肤温度和电位作用 66

(七)气功对免疫功能作用 67

(八)气功“外气”对生物的作用 67

第二节 气功外气物质基础研究 68

一、红外辐射 68

二、静电富集 68

三、磁信号 68

四、微粒流 68

五、次声 68

六、冷光 69

第三节 气功原理研究 69

(一)松驰论 69

(二)调整论 69

(三)激能说 70

(四)生物场说 70

(五)人体生物分子的电子定向运动说 70

(六)负熵说 70

(七)生物等离子说 70

(八)自我控制系统说 71

(九)生物序有序说 71

(十)耦联作用说 71

第四章 功法 73

第一节 功种类别 73

一、综合分类 73

二、从流派分 73

三、从功用分 73

四、从理法分 74

五、从姿势分 74

六、从性命分 75

七、从动静分 75

第二节 练功三要素 76

一、姿势 76

二、呼吸 77

三、意念 78

第三节 练功的基本原则 79

(一)主动性原则 79

(二)自然性原则 80

(三)经常性原则 80

(四)渐进性原则 80

(五)整体性原则 80

第四节 练功时间和方位 81

(一)练功时间 81

(二)练功方位 82

第五节 练功要领与注意事项 82

一、练功要领 82

(一)松静自然 82

(二)动静结合 83

(三)练养相兼 84

(四)意气合一 84

(五)准确灵活 85

(六)循序持恒 85

二、练功注意事项 85

(一)练功先修德 85

(二)功前准备和禁忌 85

(三)功时禁忌 86

(四)平时注意 86

第六节 练功反应 86

一、练功正常反应 86

二、气功偏差及对症处理 87

第七节 入静 89

一、入静状况及其生理效应 90

二、入静作用 90

三、辅助入静法 90

第八节 常见功法 91

一、保健类功法 91

(一)耳功 91

(二)叩齿 91

(三)舌功 91

(四)鼻功 92

(五)目功 92

(六)擦面 92

(七)项功 92

(八)肩功 92

(九)牵脊功 92

(十)搓内肾 92

(十一)搓尾骨 92

(十二)揉腹功 92

(十三)摩涌泉 92

(十四)揉膝 92

(十五)甩带脉 92

(十六)开胸八卦 92

(十七)运动水土 93

(十八)鼓腹淘气 93

二、养生类功法 93

(一)放松功 93

(二)内养功 94

(三)站桩功 95

(四)八段锦 96

(五)易筋经 98

三、康复类功法 101

(一)六字气诀 101

(二)分呼吸行步功 102

第九节 常见武术功法 103

一、硬功 103

二、轻功 104

第五章 传统运动康复疗法 106

第一节 传统运动康复疗法特点 106

一、是强调内因的整体疗法 106

二、是加强锻炼的自我疗法 107

第二节 临证常用运动康复疗法 108

一、自疗 108

(一)辨证组功 109

(二)自我发放外气疗法 109

(三)运内气攻病法 109

(四)带气自我按摩 109

二、外气疗法 109

(一)外气与外气疗法概论 109

(二)外气种类 109

(三)发放外气部位 109

(四)发放外气训练方法 110

(五)发放外气诊治疾病 110

(六)外气疗法注意事项 110

三、点穴疗法 111

(一)三十六穴道 111

(二)点穴法 111

(三)点穴手法 111

(四)辅助手法 112

(五)点穴疗法禁忌症 112

(六)注意事项 112

三、气针疗法 112

(一)概要 112

(二)作用机理 113

(三)气针疗法 113

四、气功按摩疗法 114

(一)按法 114

(二)摩法 114

(三)推法 114

(四)拿法 114

(五)揉法 115

(六)捏法 115

(七)拍击法 115

(八)弹泻法 115

(九)罩法 115

第三节 临床指导 115

一、病例选择 115

二、一般检查 115

三、选功 115

四、教功 116

五、查功 117

六、练功经验交流 118

七、气功讲座 118

八、自我练功总结 118

第四节 常见病慢性病传统运动康复治疗 119

一、神经系统疾病 119

(一)神经衰弱 119

(二)失眠 121

(三)偏头痛 123

(四)癔病 124

(五)中风后遗症 127

(六)神经性耳聋 129

二、呼吸系统疾病 131

(一)支气管哮喘 131

(二)肺气肿 133

(三)肺结核 134

(四)慢性鼻炎 136

三、消化系统疾病 137

(一)慢性肝炎 137

(二)肝硬化 140

(三)溃疡病 141

(四)胃下垂 143

(五)慢性腹泻 145

(六)便秘 147

四、循环系统疾病 149

(一)高血压病 149

(二)冠心病 151

(三)心律失常 153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55

五、代谢系统疾病 156

(一)糖尿病 156

(二)肥胖症 158

六、泌尿系统疾病 160

(一)慢性前列腺炎 160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162

七、内分泌系统 164

(一)甲亢 164

(二)更年期综合征 166

八、运动系统疾病 168

(一)颈椎病 168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169

(三)风湿性关节炎 171

(四)腰部劳损 173

九、生殖系统疾病 175

(一)遗精 175

(二)阳痿 177

(三)痛经 178

(四)闭经 180

十、五官疾病 182

(一)近视 182

(二)远视 184

第五节 气功偏差综合症 185

后论 187

一、伪气功揭秘 187

(一)什么是伪气功 187

(二)伪气功的危害性 187

(三)伪气功的表相 188

二、功德 189

三、谈气功教与学 191

(一)教学原则 191

(二)教学方法 192

附录一:养生方导引法 195

(一)风偏枯 195

(二)偏风 195

(三)风痹 195

(四)风湿痹 196

(五)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196

(六)两痹手足不随 196

(七)风冷 196

(八)风气 197

(九)头面风 197

(十)风头眩 198

(十一)风癫 198

(十二)风邪 198

(十三)虚劳 198

(十四)虚劳羸瘦 199

(十五)虚劳寒冷 199

(十六)虚劳少气 199

(十七)虚劳体痛 199

(十八)虚劳膝冷 200

(十九)虚劳口干燥 200

(二十)虚劳里急 200

(二十一)虚劳阴痛 200

(二十二)虚劳阴下痒湿 200

(二十三)风虚劳 201

(二十四)腰痛 201

(二十五)腰痛不得俯仰 201

(二十六)消渴 201

(二十七)伤寒 201

(二十八)时气 201

(二十九)温病 202

(三十)病热 202

(三十一)病冷 202

(三十二)寒热厥 202

(三十三)上气 202

(三十四)卒上气 202

(三十五)结气 202

(三十六)逆气 203

(三十七)脚气缓弱 203

(三十八)咳逆 203

(三十九)诸淋 203

(四十)石淋 203

(四十一)气淋 203

(四十二)小便数 203

(四十三)遗尿 203

(四十四)大便难 203

(四十五)大便不通 204

(四十六)大小便难 204

(四十七)肝病 204

(四十八)心痛 204

(四十九)脾病 204

(五十)肺病 204

(五十一)肾病 204

(五十二)膀胱病 204

(五十三)五脏磺病 204

(五十四)腹痛 204

(五十五)腹胀 204

(五十六)心腹痛 205

(五十七)心腹胀 205

(五十八)胁痛 205

(五十九)冷热痢 205

(六十)三虫 205

(六十一)积聚 205

(六十二)症瘕 206

(六十三)寒疝 206

(六十四)疝瘕 206

(六十五)痰饮 206

(六十六)诸饮 206

(六十七)癖 206

(六十八)诸否 206

(六十九)呕吐 206

(七十)宿食不消 206

(七十一)食伤饱 207

(七十二)转筋 207

(七十三)筋急 207

(七十四)鬼邪 208

(七十五)卒魇 208

(七十六)伏尸 208

(七十七)风注 208

(七十八)冷注 208

(七十九)蛊毒 208

(八十)唾血 208

(八十一)白发 208

(八十二)目暗不明 209

(八十三)目茫茫 209

(八十四)鼻齆 209

(八十五)鼻生疮 209

(八十六)鼻息肉 210

(八十七)耳聋 210

(八十八)齿痛 210

(八十九)齿虫 210

(九十)风齿、口舌疮 210

(九十一)喉痹 210

(九十二)胸痹 210

(九十三)嗜眠 210

(九十四)体臭 210

(九十五)疽 210

(九十六)?痿 211

(九十七)诸痔 211

(九十八)诸恶疮疥 211

(九十九)卒被损瘀血 211

(一○○)无子 211

(一○一)乳结核 211

附录二:教学大纲 212

附录三:(一)三宝门练功法 214

(二)三宝门内力术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