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14

世界观和方法论 1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7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1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2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22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6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29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29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29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33

第二节 物质的存在形式 40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0

二、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5

第三节 意识及其对物质的反作用 51

一、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51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56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64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70

第一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70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70

二、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辩证过程 75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80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83

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83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88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91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91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91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6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03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110

一、质 量度 110

二、量变和质变 115

三、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 119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23

一、肯定和否定 123

二、否定之否定 128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39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39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39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41

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42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44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4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45

三、注重事物的内容,发挥形式的积极作用 147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 148

一、事物的因果联系 148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51

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增强科学预见性 152

第四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54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5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4

三、通过偶然掌握必然,遵循必然规律办事 158

第五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59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59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62

三、掌握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规律,促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 164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 167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167

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167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170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77

一、由实践到认识 177

二、由认识到实践 181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82

第三节 辩证的思维方法 184

一、归纳和演绎 184

二、分析和综合 186

三、从抽象到具体 188

第四节 真理 191

一、真理的客观性 191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97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

第五节 认识论和思想路线 206

一、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206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8

第七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12

第一节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2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2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 213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正确解决 216

第二节人类社会是有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 219

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19

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23

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225

第八章社会基本矛盾 228

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28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28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233

三、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7

第二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39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39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242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47

第三节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 249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 24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51

第九章 阶级国家革命 25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58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58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62

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265

第二节 国家 267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267

二、国家的职能 269

三、国体和政体 272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73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273

二、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275

三、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77

第四节 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279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79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82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84

第十章 社会意识 288

第一节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一般特点 288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288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90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300

一、艺术 300

二、道德 302

三、宗教 305

四、政治和法律思想 307

五、科学 310

第十一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15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15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15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320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23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24

一、个人和群众及个人和社会 324

二、杰出人物的产生和作用 327

三、无产阶级领袖人物的重大作用 332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336

第一节 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336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 336

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41

第二节 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48

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8

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