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秦俑 考古亲历者的视角》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学理编
  • 出 版 社:北京:学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7738568
  • 页数:5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为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第一任队长,本书从军事和艺术两个方面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解读。

军事篇 3

壹 一幅秦代的陈兵图——论秦俑坑的性质及其编成 3

一 兵马俑坑的设置意图 3

(一)作用和属性 3

(二)“陈兵”形式 4

二 秦俑一号坑——一个完成了布阵程序的形式 5

(一)矩阵的格局 5

(二)构成特点 8

(三)阵法意义 9

三 秦俑二号坑——一个兵营性质的形式 12

(一)“营”的概念 12

(二)是“营”非“阵” 13

四 秦俑四号坑——一个未完成的战阵形式 19

五 简单的结论 22

(一)陈兵同陵的关系 22

(二)秦俑四坑的格局 22

(三)指挥坑内无指挥 22

贰 秦俑矩阵的历史意义——再论始皇陵一号坑中武士俑群的编成 26

一 一个军事学术史上的新课题 26

(一)矩阵由来尚矣 26

(二)新型的矩阵实例 27

(三)便于战术机动的临战队形 31

二 秦矩阵的历史性战例选析 33

(一)秦、晋的“韩原之战” 33

(二)秦伐楚的“拔郢之战” 34

(三)秦伐赵的“长平之战” 35

三 秦矩阵的历史地位 36

叁 播校相连 营壁必坚——兼论秦俑二号坑的象征意义 41

一 有关几个军事术语的概念问题 41

(一)壁垒和营垒 41

(二)顿舍和营军 43

二 冷兵器时代“营式”的雏形及其完备化 44

(一)秦汉时期营壁结构与攻防设施的概况 44

(二)秦俑二号坑的短期性军营实例 46

(三)从李靖到戚继光的完备营式 48

三 驻营和作战关系索解 50

(一)母营和子营 50

(二)京师的屯卫和区庐 50

(三)障塞 51

(四)营阵相侔 51

肆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秦俑三号坑漫议 56

一 第三号俑坑性质的判定 56

(一)结构述要 56

(二)军幕的模拟物 58

二 关于先秦时期“幕”的探索 62

(一)关于“幕府”的认识问题 62

(二)指挥部职能的诸问题 62

三 秦幕散论 65

(一)秦俑军幕的特色 65

(二)秦俑“幕”的性质 66

(三)学术意义 66

伍 先秦阵战中的指挥系统——附论秦俑矩阵提供的实例 69

一 指挥物的内容及其识别 69

(一)金鼓 69

(二)旌旗 71

二 指挥系统的构成及其实施 73

(一)金鼓铃旗的用途及其配合 73

(二)实施 75

三 士卒和各级军吏的标识及其“位” 76

(一)章、徽 76

(二)位、列、行 78

四 秦俑矩阵的指挥网络 79

陆 锐士、武卒与技击——秦步兵俑引起的题目 88

一 秦俑坑的步兵形象 89

(一)“步兵”释义及秦步兵俑的种类 89

(二)步兵俑的分布及其战斗编队 91

(三)兵器配备 96

(四)轻装和重装步兵的战斗作用 98

二 秦步兵的战斗力蠡测 102

(一)步兵诞生的历史回顾 102

(二)秦步兵在编队上的特点 103

(三)战斗力的集中表现 107

三 “强中之强”的秦步兵 108

(一)六国步兵的状况与评价 108

(二)秦军取胜的因素 110

柒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秦俑战车所见车战方式的转变 113

一 秦俑战车属性的考订 113

(一)军吏的指挥车 115

(二)一种攻击型的战车——轻车 117

(三)同步、骑步混编的重型机动战车——“阙车” 118

(四)同骑兵配合的一种新型高速战车——“骑车” 120

二 新车兵种种 121

(一)车兵的概念 121

(二)轻车兵的突起 122

(三)编制 123

(四)轻车的作战方式 126

三 远非结论的几点看法 127

捌 云骑凌厉中原 蹑影追风胡域——由秦骑兵俑群论年轻气盛的秦汉骑兵 132

一 秦俑骑兵的形象问题 132

(一)骑士与乘马 132

(二)骑兵 137

二 秦骑兵溯源 140

(一)草原骑兵和中原骑兵的产生 140

(二)秦骑兵的出现和发展 141

三 统一战争中秦骑兵的作用及其地位 142

(一)骑兵队形与战术的回顾 142

(二)秦骑兵的配置与战术地位 144

四 秦汉骑兵史上辉煌的一页 147

(一)成长中的秦骑兵 147

(二)强盛的汉代骑兵及其业绩 148

玖 战士风霜老 将军雨露新——秦军官俑与士兵俑概论 154

一 秦俑坑中武官俑军职考辨 154

(一)秦国武官系统编制索解 154

(二)秦俑坑的军吏俑辨识 160

二 士兵俑在军中的地位 168

(一)秦兵制概述 168

(二)士兵在军中的编制、供给及秦俑的例证 172

三 秦俑爵秩的探讨 178

拾 练兵透视——从兵马俑的队列动作看秦的教战内容 192

一 训练有素的表面性观察 192

(一)秦俑队列动作的印象 192

(二)秦重视军事训练的史实 194

二 规范化战术动作解析 196

(一)先秦时期战术训练追记 196

(二)秦俑战术动作分解 198

三 教射演习实例的推测 207

(一)训练场地与射兵演习的部署法 207

(二)引出的思考 208

兵器篇 213

壹 秦俑兵器刍论——秦俑坑兵器涵盖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213

一 类别及其配备 213

(一)典型兵器的类别及形制 213

(二)几种兵器的保护设施与携带方式述要 221

(三)秦俑阵营中各兵种配备武器的原则 227

二 在中国兵器发展史上的地位 231

(一)弩弓的改进 232

(二)秦戟之型,分合两便 235

(三)长剑型秦剑 237

(四)陶甲所反映的防护设施 239

(五)兵器制造技术 240

三 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241

(一)秦兵器主要用铜非铁的原因 241

(二)驷马战车反映着车战历史的影子 243

(三)兵器“刻久”与“寺工” 244

(四)秦制造兵器的下限年代问题 245

贰 秦代长兵矛、戈、戟——白刃格斗中的利器 251

一 矛史追踪 251

(一)一种长寿兵器 251

(二)中国矛的家族成员 253

二 戈、戟的产生与嬗变 256

(一)戈、戟分途与戈、矛联装的进程 256

(二)戟的种类 259

(三)矛、戈、戟历史性演化引出的结论 260

三 秦矛、秦戈和秦戟 261

(一)矛、戈形制演进的轨迹 261

(二)秦俑坑的吕不韦戟引起戈、戟属性的考辨 268

叁 长铍春秋——从剑到铍的历程 275

一 战国时期铍的形制 275

二 起源问题上的考辨 278

三 用铍的盛期 284

四 悄然“谢幕” 287

肆 配套的远射程兵器弩弓矢——对秦俑坑弩弓矢研究的思考 290

一 由镞到矢 290

(一)镞型 290

(二)秦箭定位 293

二 对秦俑坑弩弓属性的探讨 297

(一)弩——“横弓着臂,施机设枢” 297

(二)对弩弓同箭配合的提示 299

(三)秦弩弓属性的探索 299

伍 古剑谈略——由秦王剑说起 302

一 秦剑的发现及其直观 302

二 宝剑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304

(一)“宝剑”所以为“宝” 304

(二)佩剑 305

(三)战剑 306

(四)舞剑 306

(五)上流社会的宠儿 306

三 剑的起源与发展 307

(一)剑制溯源 307

(二)先秦剑制的形成 308

(三)汉式剑的历史演进 309

(四)秦汉以前的民族剑 310

四 铸剑与相剑 312

(一)剑族弟兄 312

(二)铸剑 313

(三)复合剑与五十炼 314

(四)表面处理 315

五 余论 316

陆 吴钩·金钩·秦钩 319

柒 粗劣的秦军礼兵——钺、殳、钩价值的评估 322

一 在疑惑中被认识 322

(一)铜钺 322

(二)铜殳 325

(三)铜钩 326

二 对“属性”的再议 327

(一)钺——权力的象征物 327

(二)钩的作用 328

(三)礼殳 328

捌 秦俑坑青铜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窥——对冶铸造型、机械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制造技术探讨 331

一 弁言 331

二 制作工艺浅析 331

(一)冶铸 332

(二)铜件的加工工艺 336

(三)组装与保护措施 340

三 收获与探讨 343

(一)因用途而调配冶金成分 343

(二)加工工具 343

(三)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运用 344

玖 秦代军工生产标准化的初步考察——秦俑军工产品的测定与推论 346

一 标准化的产品 346

(一)远射程兵器的配套设施 347

(二)长戟的组合化与秦铍(锬)的定型化 348

(三)青铜长剑加工工艺的标准化 350

二 车马具零部件的通用化与装配成型中的组合化 351

三 军服生产的专业化 353

四 制度化的生产环节 354

(一)严格工序,坚持标准 354

(二)勒名刻记,层层督责 354

(三)规定任务,限制定额 355

(四)刻记标识,检验把关 355

(五)开展评比,有奖有惩 356

五 法制化的管理制度 356

(一)制造权及其组织机构 356

(二)生产者的身份和技艺的传授 357

(三)库藏制度 357

拾 秦俑兵器铭文汇释与造器编年的完善化——从铭文汇释看文例的变化过程 359

一 秦俑兵器的铸造年代与铭文内容 359

(一)几件铭年兵器 359

(二)纪年铭文内容释例 366

(三)戟、铍上其他部位的铭文要义 369

(四)弩机铭文与标准化的机件 373

二 秦兵器铭文体例变化的轨迹 374

(一)变化述略 374

(二)戈(戟)铭文格式的分期考察 375

(三)不曾规范的矛铭 380

三 秦俑兵器所引出的刻辞学意义 382

(一)完善的铭例之一 382

(二)秦兵器刻辞制度述略 383

艺术篇 391

壹 秦俑艺术历史地位的考古学观察——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391

一 秦俑创作意向的推测及其艺术成就的概括 391

(一)秦俑同时代精神的关系 391

(二)从整体到个体的艺术表现 392

二 探寻“秦俑艺术”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 396

(一)秦俑出现前的艺术扫描 396

(二)与秦俑同期的艺术门类 397

(三)秦俑之后汉代造型艺术盘点 399

三 在世界历史雕塑群中看“秦俑艺术” 401

(一)几个文明古国的雕像艺术概貌 401

(二)秦帝国和希腊的艺术比较 402

(三)艺术成就差异的原因 404

四 冷静的思索:秦俑陶塑的缺陷及其原因 406

(一)秦俑造型的缺陷 406

(二)产生缺陷的根本原因 407

五 比较后的总结:秦俑艺术之美 408

贰 秦韵汉风 一脉相承——论秦俑艺术的去向 411

一 始皇秦俑同阳陵汉俑的比较 411

(一)由同看“异” 411

(二)由异看“同” 413

(三)“同”与“异”产生之由 415

二 秦汉陶塑艺术的源流 417

三 秦汉陶俑对后世陶塑艺术的影响 420

叁 秦俑军服考——勇军启示录 425

一 种类及其定名 425

(一)冠 425

(二)曲领 431

(三)曲裾袍、褶服与革带 431

(四)铠甲 439

(五)裤(绔)与护腿设施 448

(六)鞋 450

二 全貌及其配备 453

(一)战服的总体印象 453

(二)战服装备的组合形式 454

(三)制服的设计思想 455

三 绘彩及其图案 458

(一)绘彩 458

(二)图案 459

四 服制及其构成 463

(一)性质问题 463

(二)质料问题 465

(三)多彩与“尚黑”问题 466

(四)继承与影响问题 467

肆 秦侍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附论多彩的军服与秦的主色问题 472

一 秦俑三号俑坑废弃的历史背景及其定性 472

二 “亲兵”形象 474

三 服色 476

四 着色浅说 480

(一)颜料质地 480

(二)中国绘画用彩的新史料 481

伍 隐蔽性工程 坑道式建筑——秦俑坑的建筑艺术 482

一 因表现地下“陈兵”的需要而采用特殊的建筑形式 482

(一)性质 482

(二)秦俑三坑的平面形制 483

(三)体量 485

二 构筑过程及施工方法的考古学探索 485

(一)建筑材料的用场及其用量的估算 485

(二)构筑方法简述 488

(三)施工技术要点 489

三 秦俑坑的建筑学意义 491

(一)是解决大跨度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 491

(二)木作技术的偏差 492

(三)条砖的使用还只局限于铺地 493

(四)平面展开的整体结构之美 494

陆 篆隶混用 异乎其趣——论秦俑文字的书法艺术 495

一 先从“书同文字”来看秦的书法 495

(一)“文字异形”为大一统局面所不许 495

(二)秦书八体 496

二 秦俑铭刻的载体及其内容 503

(一)铭刻对象与内容 503

(二)秦俑文字的书体辨识与成文手法 512

三 秦俑书法艺术赏析 513

(一)秦篆、草篆 513

(二)古隶 514

四 秦俑文字的书法家与书体源流 516

(一)秦俑的书法家 516

(二)秦俑文字在书法艺术史上的地位 517

附录 521

壹 秦兵马俑坑14C的年代测定报告 521

一、样品制备 522

二、测量方法及其结果 522

三、讨论 524

贰 秦始皇陵陶俑彩绘颜料的鉴定 526

一、分析手段 526

二、俑坑颜色分析的结果 527

三、对分析结果的分析 542

后记 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