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1895-1923) 1
一、前言 2
二、现代前夕的中国 2
三、促使传统中国走向现代的力量 4
四、历史变动的大潮流 7
五、官僚派及其对政治制度所作的肆应性改革 13
六、改革派及其理想的追求与实现 17
七、革命派努力的方向及其初步成就 24
八、结论 27
二、君宪政治论(1895-1912) 29
一、思想由来 30
二、宪政团体 32
三、宣传媒介 34
四、请愿活动 36
五、成果检讨 39
三、政党政治论(上)试验时期(1912-1913) 43
一、前言 44
二、民初政党的性质 45
三、民初政党的派别 48
四、党争与国会 54
五、党争与内阁 58
六、党争与制宪 61
七、结论 63
四、政党政治论(下)蜕变时期(1916-1924) 65
一、前言 66
二、政党的蜕变 67
三、国会及其对制宪的努力 73
四、内阁递嬗及其与政党和国会的关系 86
五、结论 88
五、复辟政治论(1914-1917) 91
一、前言 92
二、袁世凯的帝政复辟 92
三、溥仪的帝政复辟 98
四、帝政复辟失败的原因 111
五、结论 117
六、军阀政治论(1916-1928) 119
一、前言 120
二、军阀的定义 120
三、军阀的形成与延续 122
四、近代三种地方军队的比较 124
五、清末民初的南北之分与南北军阀的不同 125
六、民初军阀势力的演变 128
七、军阀的地盘 131
八、军阀的结盟关系 133
九、军阀的出身与性向 133
十、军阀政治的等级与特性 137
十一、结论 140
七、训政政治论(1929-1947) 143
一、训政的意义 144
二、训政思想的演变 147
三、训政的开始实施 150
四、训政的基本纲领 153
五、训政时期的党政关系 156
六、治权模式:行政权为五权的中心 163
七、政权训练:地方自治的推展与收缩 170
八、训政时期的地方政府 176
九、训政结束问题 177
八、宪政政治论(1932-2000) 181
一、前言 182
二、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 184
三、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 199
四、宪政政府的建立 206
五、宪政的演变与转化 217
六、结论 222
九、派系政治论(1949-2000) 225
一、前言:俄国的经验 226
二、中共政权的策略路线 227
三、毛泽东势力独盛时期对分歧份子的镇压 230
四、刘邓集团得势与毛林集团反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68) 235
五、文革集团的起落及其后续发展 241
六、结论 247
尾语 249
主要参考书目 251
索引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