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原序 1
总论 3
一、仲景生平著作 3
(一)张仲景生平 3
(二)《伤寒杂病论》的产生 4
(三)《伤寒杂病论》的流传历史 6
二、仲景辨证体系 9
(一)六经辨证 9
(二)脏腑经络辨证 14
(三)八纲辨证 17
三、仲景辨证原则 19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20
(二)脉证合参的原则 22
(三)整体性原则 24
四、仲景治疗思想 28
(一)治未病 28
(二)随证治之 30
(三)扶正祛邪 32
(四)标本缓急 36
(五)正治反治 38
(六)因人制宜 39
五、仲景基本治法 40
(一)汗法 40
(二)吐法 42
(三)下法 43
(四)和法 45
(五)温法 47
(六)清法 49
(七)消法 51
(八)补法 53
(九)涩法 55
各论 57
辨证总纲 57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59
概述 59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60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60
二、太阳病分类 61
三、太阳病传变 63
附:六经病“欲解时”原文 65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 66
一、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法 66
(一)正局 66
(二)变局 70
1.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 70
2.太阳病脉浮弱者 71
3.伤寒解后复烦,脉浮数者 71
4.太阳误下,其气上冲者 72
5.病常自汗出者 73
6.时发热自汗出者 74
(三)桂枝汤禁例 75
(四)兼证 77
1.太阳中风兼项背强?证——解肌祛风、升津舒经法 77
2.太阳中风兼喘证——解肌祛风、降气定喘法 78
3.太阳中风兼阳虚汗漏证——调和营卫、补阳敛汗法 80
4.太阳中风兼脉促胸满证——解肌祛风、去阴通阳法 81
5.太阳中风兼脉微恶寒胸满证——解肌祛风、去阴复阳法 82
6.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法 83
二、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法 84
(一)正局 84
(二)变局 86
1.太阳伤寒,脉浮或浮数者 86
2.太阳伤寒,时日较久,脉证未变者 87
3.太阳伤寒,失汗致衄者(附:自衄者愈) 89
4.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 90
(三)麻黄汤禁例 91
(四)兼证 96
1.太阳伤寒兼项背强?证——发汗解表、升津舒经法 97
2.太阳伤寒兼阳明下利证——发汗解表、升津止利法 97
3.太阳伤寒兼阳明呕逆证——发汗解表、兼降逆止呕法 98
4.太阳伤寒兼里热烦躁证——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法 99
5.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法 102
三、太阳表郁轻证 104
(一)表郁不解轻证——辛温轻剂、小发汗法或辛温轻剂、微发汗法 104
(二)表郁内热轻证——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法 107
第三节 太阳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 110
一、变证治则 110
二、辨虚证实证 111
三、辨寒热真假 113
四、辨表证里证及治法先后 114
五、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法 118
(一)正局 118
(二)兼证 120
1.热扰胸膈兼气滞腹满证——清热除烦,行气除满法 120
2.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证——清上温中法 121
(三)栀子汤禁例 122
六、邪热壅肺证——清宣肺热法 123
七、邪热下利证——表里双解,坚阴止利法 124
八、太少合病下利证——清热止利法 125
九、心阳虚证 127
(一)心阳虚心悸证——补益心阳法 127
附:阳虚耳聋证 128
(二)心阳虚烦躁证——补益心阳、镇潜安神法 128
(三)心阳虚惊狂证——补益心阳、镇惊安神、兼祛痰浊法 129
(四)心阳虚奔豚证——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法 131
十、阳虚兼水气证 132
(一)心阳虚水气上逆证——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法 132
(二)脾阳虚水停气逆证——温阳健脾、利水降冲法 133
(三)胃阳虚水停中焦证——温胃化饮、通阳利水法 134
(四)肾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法 136
十一、水停阳郁、经气不利证——利水通阳法 138
十二、脾虚证 140
(一)脾虚气滞腹胀满证——健脾温运、宽中除满法 140
(二)里虚伤寒证——建中补虚、调和气血法 141
十三、阳虚烦躁证 142
(一)阳气暴虚烦躁证——急救回阳法 142
(二)阴阳俱虚烦躁证——回阳益阴法 143
十四、阴阳两虚证 144
(一)阴阳两虚证之一—先温中复阳、后酸甘复阴法 144
(二)阴阳两虚证之二——扶阳益阴法 146
(三)心阴阳两虚证——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法 147
十五、蓄水证——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法 149
十六、蓄血证 152
(一)蓄血轻证——活血化瘀、通下瘀热法 152
(二)蓄血重证——破血逐瘀法 154
(三)蓄血缓证——攻下瘀血、峻药缓图法 156
十七、结胸证 157
(一)结胸证辨 157
(二)热实结胸 158
1.热实结胸病位偏上——逐水破结、峻药缓攻法 158
2.热实结胸——泻热逐水破结法 159
3.治禁及预后 165
(三)小结胸证——清热涤痰开结法 166
(四)寒实结胸证——温寒逐水、涤痰破结法 167
十八、脏结证 168
十九、痞证 170
(一)痞证的形成与辨证要点 170
(二)热痞 171
1.热痞证——泻热消痞法 171
2.热痞证兼表——先解表,后攻痞 172
3.热痞兼表阳虚证——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法 173
(三)脾胃不和、寒热错杂痞 174
1.呕利痞证——和中化饮、降逆消痞法 174
2.水饮食滞痞——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法 176
3.胃虚泄利痞——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法 177
(四)误下致痞而下利不止证——涩滑固脱止利法 178
(五)水痞——化气行水消痞法 180
(六)痰气痞——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法 180
(七)脾虚泻利痞证兼表不解——温中解表、消痞止利法 181
二十、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和胃降逆法 183
二十一、火逆证 184
二十二、吐逆证 191
二十三、其他兼变证 193
(一)冷水潠灌致表郁里热证——解表清里、兼利小便法 193
(二)肝乘脾证——刺期门法 194
(三)肝乘肺证——刺期门法 195
(四)极吐下所致变证 196
二十四、欲愈候 198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201
一、水停胸胁证——攻逐水饮法 201
二、痰实停滞胸膈证——涌吐痰实法 203
三、太阳温病——解之当汗出愈 204
四、风湿相搏证 207
(一)风湿留着肌肉证——散寒止痛、祛风通阳法与散寒止痛、除湿逐痹法 207
(二)风湿留着关节证——散寒止痛、祛风除湿法 210
附:备考原文 211
太阳病证治小结 211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17
概述 217
第一节 阳明病纲目 218
一、阳明病提纲 218
二、阳明病来路、成因与分类 218
三、阳明病脉证特点 222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 225
一、阳明热证 225
(一)热留胸膈证——清宣郁热法 225
(二)阳明热盛证——辛寒清热法 227
(三)阳明热盛津伤证——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法 229
(四)阳明津伤水热互结证——育阴润燥、清热利水法 233
二、阳明实证 235
(一)阳明腑实证 235
1.燥热结实证——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法 235
2.腑实轻证——泻热通便、清滞除满法 239
3.腑实重证——攻下实热、荡涤燥结法 242
(1)正局 242
(2)变局 244
(3)辨燥屎 247
(4)急下证 250
4.辨大小承气汤用法及大便硬欲愈候 253
5.攻下法禁例 258
(二)脾约证——润下法 261
(三)津伤便结证——导下法 262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 263
一、发黄证 263
(一)湿热郁遏于里发黄证——清热利湿退黄法 263
(二)湿热郁蒸发黄证——清泄湿热退黄法 265
(三)湿热发黄兼表证——解表清热除湿退黄法 266
(四)阳明被火发黄证 267
(五)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268
二、血热证 269
(一)血热致衄证 269
(二)阳明热入血室证——刺期门法 270
(三)阳明蓄血证——破血消瘀法 270
三、阳明兼表证——可发汗法 273
第四节 阳明病辨证 277
一、辨中风中寒 277
二、辨虚证实证 283
阳明病证治小结 289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293
概述 293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294
一、少阳病提纲 294
二、少阳病治禁 294
三、少阳病传变与预后 296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 298
一、少阳病本证——和解少阳法 298
(一)正局 298
(二)变局 301
1.三阳合病 301
2.阳明少阳合病、并病 302
3.阳微结证 304
二、小柴胡汤使用法与战汗而解之候 305
三、小柴胡汤禁例 306
第三节 少阳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 308
一、变证治则 308
二、少阳兼表证——和解少阳兼以解表法 308
附:太少并病——刺法 309
三、少阳兼里实证——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法 311
四、少阳兼水饮内结证——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法 315
五、少阳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法 316
六、少阳兼里虚腹痛证——衔甘温建中、后和解少阳法 317
附:热入血室证 318
附:三阳合病 321
少阳病证治小结 322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24
概述 324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324
一、太阴病提纲 324
二、太阴中风欲愈候 32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 326
太阴病本证——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326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 327
一、太阴兼表证——可发汗法 327
二、太阴腹痛证——通阳益脾、和络止痛法 327
三、太阴病转愈与转属阳明的辨证 330
太阴病证治小结 332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34
概述 334
第一节 少阴病提纲 335
一、少阴寒化证的主要脉证 335
二、少阴病治禁 338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的辨证与治疗 339
一、少阴寒化证 339
(一)阳虚阴盛证——回阳救逆法 339
(二)阴盛格阳证——破阴回阳、通达内外法 341
(三)阴盛戴阳证——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法 342
(四)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法 345
(五)阳虚寒湿身痛证——温经驱寒除湿法 346
(六)阴盛阳虚浊阴上逆证——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法 348
(七)虚寒下利失禁证——温涩固脱法 349
(八)少阴灸法适应证 351
1.少阴吐利暴作,脉一时不至证——灸少阴 351
2.少阴不利,阳虚气陷,阴血不足证——温灸其上 352
(九)少阴寒化证预后 353
1.阳回自愈、可治证 353
2.阳不回不治证 356
二、少阴热化证 359
(一)阴虚阳亢证——滋阴降火法 359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育阴清热利水法 360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的辨证与治疗 361
一、少阴病兼表证——温经解表法 361
二、少阴病兼里实证——急下存阴法 363
三、热移膀胱证 366
四、伤津动血证 367
第四节 少阴咽痛证的辨证与治疗 368
一、阴虚咽痛——滋阴润肺补脾法 368
二、客热咽痛——清热利咽法 369
三、咽伤生疮——清热涤痰、敛疮消肿法 370
四、客寒咽痛——散寒通阳、涤痰开结法 371
少阴病证治小结 372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74
概述 374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 374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的辨证与治疗 375
一、蛔厥证——泄热温阳、安蛔止痛法 375
二、寒热相格证——苦寒泄降、辛温通阳法 377
三、上热下寒、正虚阳郁证——发越郁阳、清上温下法 378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证 379
第四节 厥证的辨证与治疗 385
一、厥证机理与证候特点 385
二、热厥——辛寒清热法或苦寒攻下法 386
三、寒厥——回阳祛寒法 389
四、血虚寒凝致厥——养血散寒、温通经脉法 391
五、下焦冷结致厥 394
六、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疏肝和胃、透达郁阳法 395
七、痰实致厥——涌吐痰实法 396
八、水停致厥——温胃散水法 397
九、虚寒厥证治禁 398
第五节 下利证的辨证与治疗 399
一、自利先兆 399
二、厥阴热利证——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法 399
三、实热下利证——泻热攻滞、通因通用法 401
附:利后热留胸膈证——清宣郁热法 402
四、虚寒下利 403
(一)阴盛戴阳下利证 403
(二)阴盛格阳下利证——破阴回阳法 404
(三)虚寒下利兼表证的治疗原则 405
第六节 呕哕证的辨证与治疗 406
一、呕吐证 406
(一)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证——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法 406
(二)阳虚阴盛呕吐证——回阳救逆法 407
(三)胆热犯胃呕吐证——和解少阳法 408
(四)痈脓致呕——不可治呕 408
二、哕逆症 409
(一)哕逆寒证 409
(二)哕逆实证 410
第七节 厥阴病预后 411
一、厥阴寒证愈候 411
二、厥阴虚寒证危候 413
三、厥阴虚寒下利转归 418
厥阴病证治小结 419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422
概述 422
第一节 霍乱病辨证纲要 422
第二节 霍乱的辨证与治疗 425
一、霍乱邪在阳分——外疏内利法;邪在阴分——温中散寒法 425
二、霍乱亡阳——回阳救逆法 426
三、霍乱亡阳液脱——回阳救逆、益气生津法 428
四、霍乱亡阳液竭——回阳救逆、益阴和阳法 428
第三节 霍乱愈后 430
一、霍乱里已和而表未解——调营卫、微发汗法 430
二、霍乱病后,当注意饮食调护 430
霍乱病证治小结 431
第八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433
概述 433
第一节 阴阳易的辨证与治疗 433
第二节 差后劳复病的辨证与治疗 435
一、差后劳复——清热除烦、宽中行气法 435
二、差后更发热——随证治之 436
三、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证——逐水清热、软坚散结法 437
四、差后虚寒喜唾证——温运肺脾法 438
五、差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证——清虚热、益气津法 439
六、差后胃弱不能消谷证——损谷则愈 440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小结 441
附录 442
一、条文索引 442
二、方剂索引 449
三、本书所引主要书目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