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3
第一章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
第一节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3
一、生产力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 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6
三、生产力与上层建筑 8
四、生产力与人口 10
第二节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性质和任务 11
一、生产力经济学同其它学科的关系 12
二、生产力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14
三、生产力经济学的任务 16
第三节 生产力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18
一、系统分析法、抽象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18
二、“控制论”与“新三论”方法论的应用 21
第二章 现代社会的生产力理论 24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前的西方生产力理论 24
一、关于生产力范畴的初始概括 24
二、李斯特对生产力理论的独特贡献 27
三关于资产阶级生产力理论的简单评述 2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30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 30
二、列宁斯大林的生产力思想 34
第三节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生产力理论 36
一、毛泽东对生产力理论的贡献 37
二、邓小平对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40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理论 47
一、知识要素与知识经济时代 47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理论 49
因素篇 55
第三章 生产力的构成因素 55
第一节 实体性因素 55
一、劳动者 55
二、劳动资料 58
三、劳动对象 61
第二节 加强性因素 64
一、科学技术的分类 64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5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67
四、科学技术的选择 70
第三节 运筹性因素 71
一、生产管理及其性质 72
二、生产管理在生产中的作用 73
三、现代化管理 74
第四章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诸因素的变化 77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诸因素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77
一、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不变性因素 77
二、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可变性因素 79
第二节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将成为生产力的独立因素 82
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82
二、信息科技成为生产力中独立因素的原因 86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88
一、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88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90
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科教兴国的战略基础 92
优化篇 99
第五章 生产力结构 99
第一节 生产力结构的主客体要素 99
一、生产力结构的基本概念 99
二、生产力结构的分类 101
三、生产力结构的合理化 102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05
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105
二、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106
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08
第三节 技术结构 110
一、技术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110
二、技术结构的发展规律 112
三、技术结构的合理化 114
第四节 基础结构 115
一、基础结构的特征和作用 115
二、基础结构的合理化 117
第六章 生产力规模 120
第一节 生产力规模合理化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120
一、生产力规模的含义和层次 120
二、生产力规模合理化的理论实践意义 122
第二节 生产力规模的制约因素及优化原则 124
一、生产力规模的制约因素 124
二、生产力规模的优化原则 126
第三节 企业生产力规模 129
一、企业规模在社会生产力规模中的地位 129
二、企业规模的优化方法 131
三、企业规模的发展趋势 134
第四节 部门生产力规模 136
一、制约部门生产力规模合理化的因素 136
二、部门生产力规模的优化原则 138
第五节 区域生产力规模 140
一、城市在形成区域规模中的作用 140
二、区域规模的优化原则 142
第七章 生产力布局 144
第一节 生产力布局及其空间分布规律 144
一、生产力布局的含义及性质 144
二、生产力空间布局规律 147
第二节 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原则和制约因素 151
一、生产力空间布局合理化的一般原则 151
二、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制约因素 154
第三节 生产力布局的分类和层次 157
一、微观生产力空间布局 157
二、中观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160
三、宏观生产力空间布局 163
第四节 生产力布局的优化方法 166
一、部门指向法 166
二、图上作业法 167
三、成本比较法 168
第八章 生产力时序 170
第一节 生产力运动的时间形式 170
一、生产力运动的基本时间形式 170
二、生产力运动的具体时间形式 173
第二节 生产力运动的时间序列 176
一、生产力时序 176
二、生产力时序的主要类别 178
三、生产力因素的运行时间链 180
第三节 时间控制和节约 181
一、时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181
二、时间的微观控制 182
三、时间的宏观控制 186
第九章 生产力运动的环境 190
第一节 生产力运动的自然环境 190
一、自然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90
二、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193
三、自然环境对生产力的影响趋势 195
第二节 生产力运动的政治经济环境 196
一、政治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96
二、经济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98
第三节 生产力运动的社会文化环境 201
一、人口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02
二、思想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04
第四节 生产力运动的国际环境 206
一、国际环境从宏观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06
二、国际环境从微观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207
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得国际比较利益 208
机制篇 213
第十章 生产力的成长机制 213
第一节 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及其成长周期 213
一、生产力的内部矛盾及其作用 213
二、生产力的成长周期 219
第二节 生产力的成长机制及其特征 221
一、生产力的成长机制 221
二、生产力的成长特征 226
第三节 生产力的成长阶段及其发展 227
一、手工生产力阶段 228
二、机器生产力阶段 231
三、自动化生产力阶段 233
第十一章 生产力的流动机制 235
第一节 生产力流动的基础和机制 235
一、自然基础:素质差 235
二、社会基础:利益差 239
三、生产力流动的调控机制 241
第二节 生产力流动的内容和形式 242
一、生产力流动的内容 242
二、生产力流动的形式 245
三、生产力的国际流动 247
第三节 生产力流动的功能与效应 249
一、生产力流动的功能 249
二、生产力流动的效应 252
第十二章 生产力的运行机制 256
第一节 生产力运行的承续与创新机制 256
一、生产力运行的承续机制 256
二、生产力的创新机制 258
第二节 生产力运行的互动与协调机制 261
一、生产力运行的互动机制 261
二生产力运行的协调机制 263
第三节 生产力运行的目标与动力机制 266
一、生产力运行的目标机制 266
二、生产力运行的动力机制 269
第四节 生产力运行的调控机制 271
一、生产力运行的宏观调控机制 271
二、生产力运行的微观机制 273
战略篇 279
第十三章 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 279
第一节 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内容及构成 279
一、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内容 279
二、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类型与特点 281
三、制订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284
第二节 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目标与实现途径 286
一、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目标 286
二、影响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目标的因素 288
三、实现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目标的途径 291
第三节 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制订 294
一、制订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原则 294
二、制订企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程序和方法 296
第十四章 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 298
第一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经济内含 298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一般含义和特点 298
二、制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意义 300
三、制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和原则 301
四、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体系与战略模型 304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306
一、确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目标 306
二、编制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 308
三、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调整 311
第三节 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 312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总目标 312
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三个战略步骤 314
三、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总方针 316
四、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317
第十五章 生产力总体运动战略 320
第一节 生产力总体运动的能力转化和最优选择 320
一、生产力是运动着的能力 320
二、生产力总体运动中的能力转化 323
三、生产力总体运动中能力转化的最优选择 324
第二节 生产力总体运动的能力继承和发展 327
一、生产力总体运动中的能力继承 327
二、生产力总体运动的发展及其加速性 331
第三节 生产力总体运动能力及其实现 333
一、生产力运动的总体功能 333
二、生产力运动的总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总和 335
三、生产力运动的总体功能小于部分总和 336
四、努力实现生产力总体运动功能的最优化 339
后记 343